“赠别郑炼赴襄阳”译文及注释
在战事频仍、战马奔腾不息的时代背景下,我却独自守着这简陋的柴门,身体也日渐衰老多病。每日里,我靠着吟诵你的诗作来度过时光,每当念及我们的分别,就不禁心神震颤。眼前的景象是,地界辽阔,峨眉山在暮色中更显深邃;天空高远,岘山之首春意盎然。在这样的时刻,我更加怀念那些老朋友,试图在旧日相识中寻找那位姓庞的朋友。
“赠别郑炼赴襄阳”鉴赏
背景与情感:诗的开篇“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直接点出了时代背景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战乱不息的时代背景与诗人孤独、老病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而“把君诗过日”则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吟诵友人的诗作来排解孤独,寻求心灵的慰藉。
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两句,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暮色与岘山之首的春色,展现了自然界的辽阔与美丽。然而,这些美景在诗人眼中却似乎带有一种哀愁,因为它们触动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结尾的寻觅与怀念:“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以寻找旧友作为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透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时代里,能够找到并珍惜那些曾经陪伴自己走过风雨的老朋友,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安慰。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时代背景、个人境遇、自然景物以及寻找旧友等情节,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幅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光辉的画卷。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猜你喜欢
送薛存义序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