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边塞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画卷。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衬托着远处的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座孤城矗立,遥遥望着玉门关的方向。这里的“暗”字不仅描绘了天色的暗淡,也隐喻了战争的残酷和严峻。孤城和玉门关的遥望,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牵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他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奋勇杀敌,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这里的“穿金甲”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将士们不破敌国、誓不还乡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雄浑,充满了对戍边将士的崇敬和赞美。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壮阔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们守卫边疆、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总的来说,《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创作背景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地点背景: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位于西北边陲,这里是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吐蕃与突厥军事冲突频繁的地区。戍边将士长年累月风餐露宿,征战于茫茫荒漠,生活极其艰苦。
社会背景:盛唐时期,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们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王昌龄作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一时期边塞战士的。
二、历史背景
军事冲突: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边塞生活和战士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人: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十分关心边疆的战事,善于刻划征战将士的心理活动,写下了《从军行》、《出塞》等反映军旅生活的气势雄浑、格调高亢的诗篇。
综上所述,《从军行七首·其四》不仅描绘了盛唐时期西北边陲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冲突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这首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展现了盛唐诗人对时代的热爱和对戍边将士的崇敬。
王昌龄 简介
唐代·王昌龄 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王昌龄 的诗(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