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译文及注释
闺阁中的少妇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后登上翠楼。
忽然间,她看到路边杨柳依依的春色,心中顿时生起了对远方夫婿的思念,后悔当初让他去追寻功名建功封侯。
“忽见陌头杨柳色”鉴赏
唐代前期,国力很强盛,从军远征,到边疆立功,是人们求取功名的一条捷径,所以当时不少做妻子的都鼓励自己的丈夫从军。在封建时代,从来就是妻凭夫贵,丈夫得到功名,妻子才会得到光彩。《闺怨》这首诗,顾名思义,就是写一位年轻妇女思念远征丈夫的心情。 初时独守空闺的少妇,似乎还不太懂得相思之苦,在风和日暖的春日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观赏景色。突然一片杨柳新绿映入眼帘,她心头不禁微微一颤,想起送别丈夫时,曾按照当时的习俗,折了柳枝相赠,以表示惜别和怀念。那时候一心要丈夫从军立功封侯,如今睹物思人,想到丈夫不知何时才会回来,顿时悲从中来,深感后悔莫及。 读这首诗,要抓住「愁」和「悔」二字,认真领会。诗的前两句与题意相反,突出写少妇的天真无邪和爱美的本性。上句直接点出「不知愁」,下句「春日凝妆上翠楼」,正是她「不知愁」的具体表现。少妇锦衣玉食,住在翠楼,一心等待丈夫获得功名的喜讯。她从不知道「愁」是甚麽滋味,所以她才有心思「凝妆」。诗的后两句点题,写少妇见春色而生怨。少妇心绪的急遽变化,是缘于「忽见陌头杨柳色」,这蓦然所见的春色反而使她触景生情,惹起一腔幽怨 ─ 丈夫的功名利禄怎能填补夫妻离别之苦?这时,由「不知愁」变为「知愁」了。全诗由此急转直下,悔恨自己当初为甚麽那样糊涂,竟然怂恿丈夫出征以求取荣华富贵。在这个「悔」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是很複杂的;既有对夫妻离别的伤感,又有无法自解的内疚,还有突然的醒悟:功名利禄,看来并不等于人生的幸福。所有这些内心活动,都紧扣题目「闺怨」二字。上两句写「不知愁」,下两句写「悔」意作铺垫。不愁越甚,悔意越深,诗人用反衬对照手法,细腻而含蓄地描摹了闺中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诗人对人性的描写,真是刻画入微。 这不是一般写夫妻离别之情的诗,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情况,具有现实的意义。王昌龄简介
唐代·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王昌龄的诗(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