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孔子姓名:孔丘(名丘,字仲尼)

生卒年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祖籍与出生地: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 孔子的诗文(3篇)孔子的名句(0条)
父亲:叔梁纥,曾为鲁国陬邑大夫

母亲:颜徵在

妻子:亓官氏

子女:儿子孔鲤,女儿孔姣

兄长:孟皮(同父异母)

三、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讲学:中年时期开始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广收门徒,传授儒家学说。

从政经历:五十岁时,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生活: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

四、主要成就

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

平民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使得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

文献整理: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寄予了自己的理想。

五、后世影响

思想影响:孔子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

教育影响:其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位: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生平经历和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十二章

先秦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季氏将伐颛臾

先秦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十则

先秦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