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代]:苏轼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冰肌玉骨”译文及注释

我七岁的时候,遇见一位眉山老尼姑,姓朱,忘记了她的名字,年纪有九十多岁。她自称:曾经跟随她的师父进入蜀主孟昶的宫殿中。有一天天气很热,蜀主与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诃池上乘凉,作了一首词。朱姓女尼能全部记住内容。现在已过了四十年,朱姓女尼已去世很久了,再没有人知道这首词,我只记得词的开头两句。空闲的日子里再寻思品味,这岂不就是《洞仙歌令》吗?于是我补足全篇内容。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架,自然是遍体清凉没有汗水。水上宫殿清风徐来,弥漫着幽香。绣了花的帘门打开,一点明月光像在窥看佳人,人还未有入睡,斜倚着枕头钗鬟零落头发散乱。

起来携着她素白的手,庭院四处没有声音,随时看到疏落的星宿穿过银河。试问夜有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转落。但屈指计算,西风几时会再来,不知不觉之间,流年逝去,岁月在暗中变换。

“洞仙歌·冰肌玉骨”鉴赏

这阕词在词序中虽从童年记忆说起,但词的内容却不是稚幼东坡当日的经验事况,着墨书写的反倒是今日东坡的诠释观点与态度。词序中的时间叙述有点复杂:四十七岁的东坡,想起四十年前,自己七岁时在家乡认识的一位九十多岁的朱尼,听她说早年曾跟随师傅进入后蜀孟昶宫中,听过蜀主与其爱妃花蕊夫人夏日纳凉摩诃池所赋的词,并且熟记在心,不曾稍忘,经过蜀亡降宋,多年以后,老迈的她还能完整的念给年幼的东坡听。四十年后,东坡贬谪黄州,为何想起这件事?为甚么对那阕词的首两句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对离家在外的游子来说,愈有时空流转之感,通常都会有深切的思乡愁绪,而童年往事就是一种情感依托。宫廷掌故,贵妃情事,而且出自一老尼之口,在幼年的东坡世界里应该充满着奇幻的色彩,令人遐想?而明明是夏夜纳凉,花蕊夫人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更是令人难以想像──这真是当年朱尼口述的词句,还是东坡日后修改的记忆图像?将童年点染如梦幻的色泽,也许可成为保有青春不变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坡已把存放在心里的美女形象虚幻化,仿佛遥不可及的仙灵一般,象征曾经有过的纯真岁月,而《洞仙歌令》词调中“洞仙”一语暗暗贴合东坡的想像,遂据以填词,这是不难理解的。想像中花蕊夫人那高贵的形貌,如冰似玉的躯体,与凡俗远隔的心灵,何尝不是现实生活里充满挫折感的东坡,咸自矜持,意欲对抗凡尘俗世价值颠倒的情况下,在内在世界所塑造的一种孤高形象?以心灵之洁癖保住人格精神之不坠,这是传统诗人自我重新肯定的一种方式,像屈原(《离骚》)、陶渊明(《闲情赋》)作品中的美人意象,就都寓有此意。然而在这自我肯定的意识中,东坡对生命本质的体认却仍有着深沉的悲感,那就是一直以来的时间推移的焦虑──东坡此时赋予花蕊夫人的内在精神,已融合了个人的生命体验。

东坡作《洞仙歌》,具现了当时未尼所述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情景,且聚焦在花蕊夫人的体貌特质,进而写出她的内在意蕴──一种对时间无情消逝的深幽寂寞之感。东坡用现在的心情来诠释这个故事,赋予回忆以现在意义。整首词的情调气氛,就从东坡犹能记忆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两句推衍铺染,奠定一种高格响调,展现了出尘脱俗的姿态。暑热逼人,方需纳凉,而写此纳凉之夜,东坡却奇特出笔,不染半点腻人热气,直接就说美人的肌骨清净润泽,如冰似玉,本来就不会出汗。这有点像《庄子‧逍遥游》所塑造的神人形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样的女子在“水殿风来暗香满”的环境中更凸显她绰约之态──她住在种满荷花的摩诃池上的宫殿里,她的地位不正像摆落群芳的花中仙子一般?这无形中也解释了所谓“花蕊夫人”此一名号的高贵特质。盈盈荷花,淡淡香气,既写出了花之多,也写出了风之细,充溢着富丽却不失清雅的情调,带出了后面夫妻携手出外的浪漫情节,也呼应了纳凉的故事主题。东坡词针线细密处,可见一斑。词中写花蕊夫人出场,更是用笔灵妙:“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不直接描写她的样貌,而是采取如电影运镜一般,从高处倾斜的角度慢慢推进,再聚焦在美人身上。帘幕轻掀,月光照进室内,仿佛摄影时精心打灯,柔美的光线正映照着尚未就寝的女子。在这里,东坡以拟人的手法,用一“窥”字,仿佛连美丽的明月(月中仙子)也想来偷看这人间女子的美貌。随着明月,东坡带引我们一起窥见的是一位有着欲待人来、惹人怜爱的慵懒之姿的美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月光下映入读者眼中的不是锦衣华服、正襟危坐的贵妇人,而是斜靠枕头、鬓发头饰有点凌乱的女子──这是东坡一向欣赏的美,有着自然朴素、不假修饰的本质的美,正呼应“冰肌玉骨”,摆落凡俗美艳之特质。 下片接着写纳凉的故事。“起来携素手”,作者没多谈孟昶,只间接用他来做引渡,牵起花蕊夫人白净的手,从室内带到室外去。面对的是“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的情景──门庭内外一片寂静,悄然无声的世界似乎也终止了周遭的变动,此刻携手的幸福仿佛可以长长久久,然而举首望向夜空──“时见疏星渡河汉”,不时总有一颗两颗星星滑过天际,掠过银河的一端,也划开了静止不动的氛围──空间的变动,相对的便谕示了时间的推移。原来一切都在无声中变动着,之前东坡《阳关曲》说:“银汉无声转玉盘。”也是此意。时间被意识后,下文即从花蕊夫人的探问,写出了她心中的忧虑──“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夜有多深呢?她看到月色慢慢黯淡、玉绳星低转到某个角度的时候,就推知大概已三更了。东坡的月夜作品,很喜欢写三更之时。三更是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一时,正是一天要结束另一天将开始的阶段,可借此暗示生命意识的转折。从一天即将过去,再将时间推想到更远一点,“屈指西风几时来”?现在是夏天,屈指一算,还有多少天会吹起秋风?如果秋天到,风来了,暑气不就可消褪?人活在难熬的日子,当然想快点结束,预约一份美好的期待,似可解今日之苦。但这期待本身是有代价的,“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当我们屈指计算多少天后就到秋天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已经变化了,我们根本掌握不了确切的时间,它就如流水一样的溜过我们的指缝,抓也抓不牢。这是花蕊夫人的体悟,还是东坡最后的按语?其实已混为一体。整首词关心的显然不是花蕊夫人浪漫的故事,也不是作者童年及家乡的种种,而是时间本身。

透过《洞仙歌》一词,可体察东坡如何以当下的时空意识唤起童年往事,并赋予回忆以现在意义。《洞仙歌》以清徐的笔调抒惆怅之怀,是因流年无情、暗中偷换所引起的感伤,是另一种凄凉的吊古情怀。从《永遇乐》到《洞仙歌》,东坡词已导向人与历史对照的命题。透过对往事的追忆,思索人生的定位与去向,体认生命意义的真实与虚妄。这样的时空意识所形成的伤感基调,与之后《念奴娇》、《赤壁赋》等一系列的创作,可以说是一脉相连。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一〇八三)夏日,东坡想起四十年前在家乡眉州的童年旧事,作《洞仙歌》一首。整首词所关心的仍是时间的主题:“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写后蜀花蕊夫人纳凉情景,百年往事,依稀目前,细细回味中,时间不曾停歇。东坡借事述怀,流露出韶光暗逝的哀叹。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

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唐代李璟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蓦山溪·闺情

元代王和卿

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兀的不白了人头。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吴楚歌

魏晋傅玄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古别离

唐代孟郊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美人梳头歌

唐代李贺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

五代李璟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杏花

唐代李商隐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少年游·戏平甫

宋代姜夔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

五代毛文锡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官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秦中吟十首·议婚

唐代白居易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