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晓景”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春江晓景”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第一首,虽然题目中提到了惠崇的画作,但苏轼的这首诗已经超越了画面的局限,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江南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人的情感。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竹与桃花的并置,巧妙地勾勒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桃花虽只三两枝,却已足够引人注目,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鸭子的行为,侧面反映了江水的回暖,这种通过动物行为来展现季节变化的写法,既生动又富有情趣。
第三、四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田野和水域。蒌蒿满地,芦芽初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则引入了河豚这一元素,既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带来了食物的丰盛,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早春时节江南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翰林学士,因公务繁忙,他常常借诗画来放松心情,抒发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观赏了惠崇和尚的画作《春江晚景》后所写下的。惠崇是北宋著名的僧人画家,擅长画山水、花鸟等,尤其擅长画寒汀远渚、江湖小景等题材。苏轼的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惠崇的画作,也表达了他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猜你喜欢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