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辛弃疾的诗 >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译文及注释

城里花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烟火灿烂有如被吹落的流星雨。宝马拉着华丽的车子,路上飘着芳香。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像玉壶般的月亮升起,月光在人群中流转,鱼龙花灯整夜在飞舞着。

戴着蛾儿雪柳等亮丽头饰的妇女,面露微笑,仪态优雅地在人群中走过,散发着淡淡香气。我在人群中寻找他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却见那个人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青玉案·元夕”鉴赏

以苏轼为首的豪放词派,为宋词的发展开创了另一片天空。豪放词派在北宋沦亡之际有更大的发展,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其中代表作,另一位豪放派健将是南宋的辛弃疾。他出生时宋朝已偏安江左,北方大片土地落入异族之手。辛弃疾文武双全,二十三岁时带领义军投奔南宋,此后一直致力光复中原的事业。可惜南宋偏安后一蹶不振,君臣苟且偷安,辛弃疾多次提出北伐的主张都不被采纳,只能投闲置散,最后郁郁而终。

辛弃疾英雄既无用武之地,在投闲置散之时,就寄情写作。他的作品很丰富,现存词作有六百多首,是宋代最多的一位。他常在作品中寄托力图恢复国土的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他的词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这里介绍的《青玉案‧元夕》,并非辛词中常见的“尽忠报国”内容,而是写一次元宵节的情境。历来写元宵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而辛弃疾这一首词能被传诵千古,是因为它不单是写节庆,而是以独特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怀。

词的上阕写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景象。开头两句以比喻手法写灯火的璀璨。元宵夜满城灯火,就像春风一夜吹开了千树繁花;满天的焰火,又像是春风把天上繁星吹落,如雨洒下。“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写游人之盛,路上挤满富贵人家的车马,游人如鲫、仕女如云。下面三句写节日的活动,到处笙箫齐鸣,人们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彻夜狂欢。这一段着力渲染节日的热闹繁华,身处其中,应该受到这种欢乐气氛的感染。 词的下阕写人。先写在节庆中见到的众多穿戴漂亮的妇女,笑语盈盈,来往穿梭。古时家境较好的妇女不轻易出门抛头露面,只有在元宵节才可借观灯为名到外面走动,因此在元宵节见到的妇女特别多。这里没有正面描写妇女的外形和相貌,而是以特写的方式,以妇女的头饰显示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与灯火争艳。她们有说有笑,从诗人跟前经过。“暗香去”一词,表示这些妇女与诗人距离很近,经过后仍可嗅到她们的幽香;而一个“去”字表示她们都不是诗人的目标,巧妙地带出他要追寻的是下面所写之人。

词的最后四句是“画龙点睛”处。诗人大概心有所属,千方百计要追寻自己的意中人。经过整夜的寻觅,他似乎要失望而回;忽然一个不经意的回望,他竟看到要追寻的“那人”,就站在离开繁闹的“灯火阑珊处”。最后的场景是一个凝镜,没有动作,没有声音,诗人和“那人”可能就是这样互相凝望,百感交集。不少评论者认为,辛弃疾所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自身的投射。辛弃疾归南宋后力主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打压。他不愿与苟且偷安的人同流合污,宁愿遗世独立,郁郁而终。梁启超认为这首词正是表现辛弃疾“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这位远离繁华,自甘寂寞的“那人”,就象征辛弃疾一直追寻的不慕荣华、孤高脱俗的君子情操。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欣赏。作者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宵夜的热闹景象,一片繁华欢乐,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更造成了意境上的强烈反差,加强了词的深度。最后诗人与“那人”的相遇,更是一种非常现代的表现手法。“那人”既是作者的自身投射,最后的场景,就是作者回望自己,这是一个超脱的自己,是经过苦苦追求,却落得孤独落寞的自己。读者看罢,对作者也生出复杂的感情,或敬佩,或怜惜,或感同身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此词最后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代表“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读书人穷一生精力追寻学问或理想,似乎无甚得着,有一天忽然不经意地回望,才看到所追寻的原来就在不远的那边。“众里寻他千百度”带有无限的辛酸,“蓦然回首”发觉千辛万苦追求的原来近在咫尺,那种惊喜、凄酸、安慰,百感交集,未经过一番历炼的人难以理解。这种解释当然与辛弃疾原词所表达的未必相同,而读者往往可加上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从作品中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诗词中的意象,更容易令读者各有不同的得着和诠释;也是这种可扩展的丰富内涵,提高了作品的生命力。

辛弃疾简介

宋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的诗(76篇)

猜你喜欢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登快阁

宋代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瑞龙吟·大石春景

宋代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代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绮罗香·咏春雨

宋代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宴清都·初春

宋代卢祖皋

春讯飞琼管。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江城次第,笙歌翠合,绮罗香暖。溶溶涧渌冰泮。醉梦里、年华暗换。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

新来雁阔云音,鸾分鉴影,无计重见。啼春细雨,笼愁澹月,恁时庭院。离肠未语先断。算犹有、凭高望眼。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宋代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宋代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宋代卢祖皋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间,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