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元好问的诗 > 迈陂塘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迈陂塘”译文及注释

乙丑年间(泰和五年),我前往并州应试,在路上遇到一个猎人,对我说:今早捕获一只雁,把它杀了。另一只已经逃脱的雁却不肯离去,不断悲鸣,竟然自行撞向地面而死。我因此买下这对雁,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在上堆叠石头为记认,称为雁丘。当时同行的人多有为此作诗,我也写有雁丘辞。旧作没有配合音律,现再把它修订一番。

请问世间各位,情到底是甚么东西,竟然值得以生死相报?在天南地北都比翼双飞的大雁,共同度过了多少个冬天和夏天。在一起的时候很欢乐,要离别就很悲苦,其中就有如此痴情的男女。雁儿你应该是在说,这迷朦的万里云层,一座座铺了雪的山峰,只剩自己孤单地飞度,还有谁来相伴呢。

这汾河岸边一带,当年是箫鼓齐鸣,歌乐喧天,如今却是寂寞萧条,平原上的树林一片荒凉零落。死者已矣,招魂嗟叹也没有用,山里的神祇也在风雨中悲啼。你们的深情上天也会嫉妒,相信不会像一般莺儿燕子在死后只化为黄土。在千万年之后,仍会有骚人墨客,到来访寻你们的墓穴雁丘,狂歌痛饮,祭奠一番。

“迈陂塘”鉴赏

宋词以言情著名,有不少感动人心的词作,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家作品。但有一首词,以往并没有多少人注意,近五十年才为人熟悉,引以歌颂伟大的爱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而它为人知晓却不是因为词的本身,而是因为一部小说。这是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赤练仙子李莫愁常唱的一首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李莫愁所唱,其实是金代元好问词《迈陂塘》的上阕。「金」是女真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金人在宋钦宗时(1127年)长驱直入,掳去徽、钦二帝,逼使宋朝偏安江左,成为南宋。谁料金国的寿命比南宋更短,在1234年为蒙古所灭,比南宋早了四十五年。

元好问是金元时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山西人,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后裔,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也就是宋光宗执政时期。此时金在中国淮河以北土地上的统治已有数十年,金人已经汉化,民生也比南宋好。元好问一直在金国统治下生活,他不像辛弃疾等经历北宋覆亡的一代,常想着驱逐胡虏,而是把金当成自己的祖国了。他在金朝中进士后为官,到中年时蒙古人联宋灭金,他也就经历亡国之痛,被蒙古人拘禁了一段时间。后来元统治者慕元好问之名而多次邀其出仕,都被他拒绝。金亡后二十多年,元好问始终隐居不仕,潜心编纂著述,致力保存金代的文化。

元好问本来以诗最为著名,常反映乱世中民间疾苦。由于拜金庸所赐,他这首《迈陂塘》在近年最为人熟悉。这首词前本来有序,说明它的写作背景,元好问称为《雁丘词》。

这首词应该写于元好问年轻时候。序中说他在太和五年(1205年)到并州(今山西太原)赴试,在路上遇到一个捕雁的猎人,对他说:那天捕获一只雁,把雁杀了。怎料另有一只已经从网中逃脱的雁,看到同伴已死,悲鸣不去,竟然自行撞向地下而死。元好问听到此事,便把雁买下来,把它们葬在汾水之上,用石堆叠成冢,名为「雁丘」,并以《迈陂塘》的词牌写了这首《雁丘词》。从序看来,元好问是受到雁儿的感动而写这首词,他在词中把雁拟人化,写成是「生死相许」的「痴儿女」。动物尚且如此重情,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迈陂塘》是较长的词牌,双调一百一十六字,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引用的是词的上阕。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破空而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写得浅白,但能引起人无限思绪。在这世间,究竟甚么是情,以至不惜以生死相许?这种情不单存在人之间,在世间万物中也可见到。作者以「天南地北双飞客」来形容一对雁儿,说它们本来一起飞到天南地北,共同度过多少寒暑,经历很多欢乐的日子,一旦别离,就有无限的愁苦。作者以「痴儿女」来形容雁,当一只被猎杀后,另一只不忍独生,也跟着自尽而死。为甚么它这么「痴」?大概是怕从此只剩只影,不能忍受独自飞过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孤清。词既写雁,又可引申到人,大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词的下阕开始时写景。作者把雁儿葬在汾水之上,这里便写汾水四周的景象,与上阕浅白用语不同,用了较多的典故。「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三句化用了汉武帝的《秋风辞》。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祭祀时,箫鼓喧闹,棹歌四起,如今箫鼓声绝,平原只有荒烟,一派萧条。这里写所处的汾水之地现今荒凉寂寞,与《秋风辞》中所写的画面形成极大的对比。后面两句引屈原《楚辞》,以「招魂」、「山鬼」哀悼死者。雁儿的美满好像遭到上天的妒忌,其实一切生命,不论莺儿燕子,最后也归尘土。这片土地经历千秋万世,有很多令人感慨的故事,就留待骚人墨客来到雁丘前,狂歌痛饮,凭吊一番。

《迈陂塘》上阕主力言情,下阕较多感时。金国曾在之前受到蒙古人的袭击,很多郡县都被攻破,元好问一家也要逃难,他的兄弟更被杀戮,因此他对时局、对生命有一番感触。这首词所写之情,突破了小儿女的旖旎柔媚,可说是秉承了苏辛豪放派的词风。词中把情提升到更高一层的生死相许,更加入对历史的感慨。它曾感动了金庸,更继而感动了万千读者。

元好问简介

金朝·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100篇)

猜你喜欢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宋代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代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宋代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瑞龙吟·大石春景

宋代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代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绮罗香·咏春雨

宋代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