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高适的诗 > 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悠远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风貌和诗人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冰雪消融,胡地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澈,战士们牧马归来,一片安宁祥和。月光皎洁,照耀着边塞的戍楼,这时,一阵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在夜空中回荡。我询问那梅花飘落的地方在哪里,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就将梅花的香气吹遍了整个关山。

“塞上听吹笛”鉴赏

景象描绘: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边塞春归的宁静画面。雪后初晴,胡天如洗,牧马归来的场景既展现了边塞生活的日常,也透露出一种战后的安宁与和谐。而月下的羌笛声,则增添了几分苍凉与悠远,让人感受到边塞特有的风情与韵味。

情感寄托: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巧妙的设问与想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同时也是故乡的象征。诗人以“梅花何处落”的设问,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想象,则进一步将这种思念之情扩展到了整个边关,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就将故乡的梅花香气带到了这里,让战士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意境深远: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战士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诗中还蕴含着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士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这种深邃的意境和悠远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佳作。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其清新明快的景象描绘、深邃悠远的情感寄托以及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风貌和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边塞诗。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高适的诗(18篇)

猜你喜欢

马嵬

清代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碛中作

唐代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题许道宁画

宋代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对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月儿弯弯照九州

宋代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枕石

明代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就义诗

明代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咏史

清代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室思

魏晋徐干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

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

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