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译文及注释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村里抓人充军。老翁听到动静,赶紧翻墙逃走,而老妇人则出门查看情况。差役的呼喝声是多么愤怒,老妇人的啼哭声又是多么悲苦。
我停下脚步听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邺城防守了。其中一个儿子最近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在最近的战斗中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丁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也请允许我跟从差役连夜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逃难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鉴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通过描写一个差役深夜捉人、老妇人诉说家庭遭遇的场景,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生活的困苦。诗中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如老翁的翻墙逃走、老妇人的哀诉、差役的冷酷无情等,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尤为鲜明,她为了家庭的生存,不惜牺牲自己,主动请求跟随差役去应征,这种牺牲精神令人动容。同时,诗人也通过老妇人的话语,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环境描写和氛围营造等手法,如“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对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杜甫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深切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通过诗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它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描写,展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无奈选择。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