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戴叔伦的诗 > 兰溪棹歌

兰溪棹歌

[唐代]: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译文及注释

清凉的月亮如同弯弯的眉毛,挂在柳树的枝头,倒映在平静的溪水中。越中的山色在水中仿佛镜中景,清晰可见,美不胜收。在兰溪边,连续下了三天的桃花雨,使得溪水更加丰盈清澈。而到了半夜时分,鲤鱼仿佛也被这美好的景致所吸引,纷纷跃出水面,游到浅滩上来。

“兰溪棹歌”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生动有趣的江南水乡春夜图。全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以“凉月”和“柳湾”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美的氛围。月亮被形容为“如眉”,既表现了其弯细的形状,又赋予了它一种柔美、温婉的气质。而“挂”字则生动地描绘了月亮高悬于柳树之上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次句“越中山色镜中看”,通过“镜中看”的比喻,将溪水比作镜子,将越中的山色倒映其中。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得山色更加清晰、明亮,仿佛触手可及。同时,“越中”二字也点明了地点,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第三句“兰溪三日桃花雨”,通过“桃花雨”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江南水乡春天的气息。桃花盛开,春雨绵绵,不仅为兰溪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后面的“鲤鱼来上滩”做了铺垫。这里的“三日”既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用以强调春雨的连绵和持久。

末句“半夜鲤鱼来上滩”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鲤鱼跃出水面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妙趣横生。鲤鱼为何会在半夜时分跃出水面?或许是因为溪水的清澈和丰盈吸引了它们;或许是因为它们也被这美好的春夜景色所感染。无论何种原因,这一景象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春夜图。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想象,诗人将自然之美与情感完美融合,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戴叔伦简介

唐代·戴叔伦的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戴叔伦的诗(6篇)

猜你喜欢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代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西池落泉联句

唐代裴度

东阁听泉落,能令野兴多。

散时犹带沫,淙处即跳波。

偏洗磷磷石,还惊泛泛鹅。

色清尘不染,光白月相和。

喷雪萦松竹,攒珠溅芰荷。

对吟时合响,触树更摇柯。

照圃红分药,侵阶绿浸莎。

日斜车马散,馀韵逐鸣珂。


祝英台近·水纵横

宋代辛弃疾

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春光好·迎春

清代吴绮

春来也,是何时?没人知。先到玉儿头上,袅花枝。

十二画楼帘卷,红妆笑语参差。争向彩幡成队去,看朱衣。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杭州春望

唐代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杏花

唐代元稹

常年出入右银台,每怪春光例早回。

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


虎丘记

明代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初春济南作

清代王士祯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