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简介

礼记书名:《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

作者: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成书年代:汉代。

篇章结构:共20卷49篇,但考虑到《曲礼》、《檀弓》和《杂记》均分为上下两篇,所以实际上,《礼记》可视为由46篇独立文章构成。

► 礼记的诗文(1篇)礼记的名句(0条)
记载礼制:《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了《仪礼》,并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问答。

门类杂多: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

思想意义: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历史地位

逐渐提升: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

尊为“经”书:至唐代时,《礼记》被尊为“经”。

位居之首:宋代以后,《礼记》位居“三礼”之首。

四、经典名句与思想

经典名句: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等,这些名句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儒家思想:《礼记》深入而详尽地探讨了儒家的社会政治理念、天道与人伦的观念、心性修养的方法和准则等,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价值观。

五、后世影响

文化传承:《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社会建设:其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道之行也

先秦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