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苏轼的名句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鉴赏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从春天开始,东坡一直与雨水纠缠。先是“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充满着躬耕的喜悦。然而雨却下不停,《寒食雨》二首,写出了东坡最沉重悲怆的心声,仿佛把最底层最晦暗的气体吐尽。《寒食雨》之后,东坡的心境渐趋平和,几天后所写的这首《定风波》,见证了他洒落悲哀以求旷达的一番努力。

面对突然而来的风雨,东坡的态度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先,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穿过树林打在叶片上的雨声,有点虚张声势,相当吓人。但既然已在雨中,就不要一直被这声籁困扰,倒不如打从心里接受它,不躲雨,不冲雨,放松心情,以雨声为节拍,边行边吟啸,并且不要忘记雨中路滑,慢慢行走,稳住每一步,那是踏实而自在的表现。而走在雨中,也不能一空依傍,手拿竹杖,脚穿草鞋,虽然只是简单朴素的装备,但是能够摆脱外在繁缛的束缚,悠然自得,自有一种比骑马还来得舒适轻快的感觉。东坡于此领悟到处穷和面对逆境的态度:经过一番风雨的洗礼,更应有一份自信的坦然,纵使一生都在烟雨的困蹇中又何妨,又有甚么好害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代表了他对现实的体认:个人与社会之间未必都能取得和谐,往往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可视而不见,也无须刻意避免,那么,何不以宽广的心胸迎向它、包容它呢?

下片写雨过天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突然之间风回雨止,身体略感微寒,触动了更敏锐的知觉。这里的“酒醒”,寓有从醉梦人生中转醒之意──经过现实打击,有所觉悟之后,一种清冷、寂寞的感受,这已经不同于“寂寞沙洲冷”的悲怆、孤绝。而“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放晴,格外温馨,呈现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这里创造了一个温暖、平静的情境,象征迭经风雨都不更易的人间温情,也是人类前瞻时,希望的寄托。结笔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偶然回首,曾经走过的风雨路途,可警惕自己,勿忘初衷,但不要过分耽溺于往日情怀中,随时得转身,继续人生未竟之志。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雨晴之后夜幕降临的景象,也喻托不受悲喜情绪影响的超然心境。这三句是东坡于人生风雨的困境中走出,自我惕励的心声──超越人世的风雨晴阳,达到得失不萦于怀的坦然自在的境地。

东坡的思想,主要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学。他吸收各家思想的精粹,与实际生活结合,化为深刻自然的生命智能,不尚空谈。他对探索高深的学理无多大兴趣,也不喜欢在空泛的概念上打转,他的学问多切人事,学思所得总希望能在现实人生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东坡的心智,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灵视触觉和感悟能力,因此,常能在纷杂的事物、片刻的遭遇中,发现妙理与逸趣,透悟整个人生的意义。东坡写日常生活的诗文,往往寓含一番禅意;他的词,也有类似的妙悟。寻常遇雨,在人生路上,如突然而来的逆境,这首《定风波》,顾名思义,何尝没有借此表现平定人生风波横逆的态度,有“风定波止”之寓意在?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中心思想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