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及注释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描绘的是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和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祈愿。现在,我们来逐句赏析这首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句诗开篇便点明了时间——七夕今宵,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接着,诗人描绘了天空的景象,“碧霄”指的是深邃蔚蓝的天空,象征着七夕之夜的美好与宁静。而“牵牛织女渡河桥”则引用了古老的神话传说,描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情景。这一描绘不仅为全诗增添了浪漫色彩,也体现了七夕节的主题——爱情的相会与期盼。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在古代,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会向织女祈求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婚姻。诗中的“家家乞巧”便体现了这一习俗的普遍性。而“望秋月”则点明了时间背景,即七夕之夜是在秋月之下进行的。最后,“穿尽红丝几万条”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们乞巧的场景。在古代,女子们会用红丝穿针引线,以此展示自己的巧手。而“几万条”则夸张地表达了女子们对于乞巧活动的热情和投入。

整首诗以七夕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的景象和民间习俗,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祈愿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描绘也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温馨氛围,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祥和。

林杰简介

唐代·林杰的简介

林杰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乞巧》和《王仙坛》两首,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病逝,年仅17岁。 ...〔► 林杰的诗(2篇)

猜你喜欢

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清代顾太清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清代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七夕二首·其二

唐代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二郎神·炎光谢

宋代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七夕穿针

南北朝柳恽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