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刘希夷
刘希夷,唐代著名诗人,大约生活在公元651年至680年之间,字延之(也有资料称字庭芝),汉族,出生于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以诗歌创作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歌行体,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悲剧结局:据传,刘希夷因舅舅宋之问觊觎其《代悲白头翁》中的佳句,而遭到宋之问的嫉妒和杀害。这一事件不仅令人惋惜,也反映了当时文坛的复杂和残酷。 四、后世影响 文化传承:尽管刘希夷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悲剧色彩,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念与传承:为了纪念刘希夷这位伟大的诗人,汝州市等地还修建了刘希夷墓园等纪念设施,并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他的诗歌精神和文化遗产。
刘叉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后因不满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张南史
张南史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与唐代其他文人墨客的交往和唱酬,也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张南史是唐代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缪岛云
诗作数量:缪岛云是唐代诗人中歌咏黄山最多的人,他的诗作多刻在黄山绝壁之上,至清代仍能从石壁上读到他的诗作。据记载,他的流传至今的黄山诗共有十首,均见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成书的《黄山志》中,而《全唐诗》中并未收录。 作品风格:缪岛云的诗作尚奇险,如“四五片霞生绝壁,两三行雁过疏松”、“抛芥子降颠狒狒,折杨枝洒醉猩猩”等句,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还寄托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代表作品:《黄山怀古》、《仙僧洞》、《汤泉》、《仙石桥》以及《望黄山诸峰》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望黄山诸峰》一诗更是对黄山景色的总述,展现了他对黄山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