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张伯玉
姓名:张伯玉
字:公达 出生时间:1003年 逝世时间:约1068年 籍贯:福建建安(今建瓯) 二、仕途经历 张伯玉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随后又登书判拔萃科。他的仕途生涯丰富多彩,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今江苏苏州)从事兼郡学教授,以秘书丞知并州太谷县(今山西境内),期间勤政爱民,广兴水利,深得民心。 庆历四年(1044年):因敢言清节,被范仲淹推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并顺利通过考试。 皇祐元年(1049年):任侍御史,因直言不讳得罪宰相陈执中,被贬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 至和年间(1054~1056年):任严州副知州。 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大力兴办学校,培养当地人才。 治平二年(1065年):移知福州,在任期间发动全城百姓种植榕树,使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植榕太守”。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于石
于石作为宋末元初的隐士诗人,其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多含哀厉之音,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和坚定的气节。 综上所述,于石是一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隐士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翁卷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