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释绍昙
释绍昙在佛教修行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任多所禅寺的住持。 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他住持庆元府佛陇禅寺。 景定元年(1260年),释绍昙转任平江府法华禅寺住持。 景定五年(1264年),他又住持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 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释绍昙再任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住持。 这些经历不仅展示了释绍昙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他在禅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广泛影响力。
左思
左思《咏史诗》共八首。「咏史」作为诗题,起自东汉班固,其后,王粲、曹植等人均有继作。但他们的《咏史诗》大都是叙述史实,一诗专咏一人一事。左思突破了「咏史」的传统写法,变专咏一人一事为咏众多的古人古事,更重要的是他能不为史事所拘,「多摅胸臆」(何焯《义门读书记》),达到了「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的境界,开创了后代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张玉谷《古诗赏析》)的先河。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张元干
元干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
朱弁
朱弁(biàn)(1085~1144)南宋官员、文学家。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官终奉议郎。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崔珏
唐代诗人崔珏,字梦之,是清河(今属河北)人,为崔氏清河小房后裔。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崔珏的详细介绍:
籍贯与家世:崔珏出生于清河,后寄家荆州(今属湖北),家族背景显赫,为崔氏清河小房的后裔。 仕途经历:崔珏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登进士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为荆南崔铉的幕僚,后来被推荐入朝,历任秘书省校书郎、侍御史等职,甚至担任过淇县令,以惠政著称。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