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译文及注释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未曾料到它已悄然转到这深山的寺庙里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鉴赏
此诗虽仅四句,但意境深远,情感丰富。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描绘了山下平地春已归去的景象,以“芳菲尽”三字,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春天的消逝与花朵的凋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紧接着的第二句“山寺桃花始盛开”则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正竞相绽放,春意盎然,与山下形成鲜明对比。 “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春光匆匆逝去的惋惜与无奈。然而,末句“不知转入此中来”却以出人意料的转折,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惊喜地发现,原来春天并未真正离去,它只是转移到了这深山古寺之中,继续它的绚烂与美好。这种从失落到惊喜的情感变化,使得全诗充满了情趣与哲理。 在赏析此诗时,我们不得不赞叹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他通过简单的景物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芳菲尽”与“始盛开”的对比,“长恨”与“不知”的对比,都使得全诗更加生动有力,引人入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仕途不顺,心情自然有些郁闷。然而,在一次闲暇中,他结伴漫游庐山,意外地在大林寺中发现了这片盛开的桃花。这一意外的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也让他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大林寺桃花》,以此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大林寺桃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与情感的诗篇。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