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译文及注释
十年生死相隔,各自茫茫。即使不去刻意思念,也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我们有机会重逢,恐怕你也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是尘土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打扮。我们彼此凝望,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水千行。我料想每年让我心痛欲断的地方,就是在那明月照耀下的、栽着松树的坟地上。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感深沉,真挚动人,语言朴素自然,音韵和谐。 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抒情开篇,直抒胸臆,为全词定下了凄哀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王弗是年仅二十七岁而卒的,当年正值青春年华,故词人在写这首词时,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怀念和遗憾之情的。词的最后三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设想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因为自己已是尘土满面,两鬓如霜了。这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词人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熟悉的小屋,亲切的窗户,妻子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料得年年断肠处”,年年伤别,泣血泪抛红豆,顾不得朝朝暮暮的思念,道尽了心中的悲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时年四十岁。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梦到了亡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妻子,两人结发夫妻,感情笃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略知一二。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丁亥(8日)在其故乡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苏轼在妻子死后十年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8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