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须尽欢”译文及注释
你可有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奔腾翻滚一直流到东海,不再回来?
你可有看见在厅堂明镜中悲叹自己的白发,就像早上满头青丝到晚上已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盛酒的金樽空对着明月。
上天造就我成材必定有可用的地方,千两黄金散尽了还可以再得来。
我们姑且烹羊宰牛作乐,应当一口气痛快地喝他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请喝酒啊,你们不要停下来。
让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鸣钟鼓食珍馐的奢华生活并不珍贵,但愿一直沉醉不用清醒。
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是寂寞的,只有能喝酒的人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在平乐观设宴,一斗酒值万钱,宾主尽情欢乐调笑。
主人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你尽管卖酒来让我们相对痛饮。
那些名贵的五花良马和千金狐裘,喊小儿都拿出来去换取美酒,与你同饮来消除这万古长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鉴赏
创作背景 李白特别喜欢饮酒,在诗中多次提到酒。李白才情横逸,自视甚高,但不能适应官场,际遇一直欠佳。他的嗜酒,大概也有借酒消愁的味道。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便是专门以饮酒为题。 《将进酒》原是古乐府篇名,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就有《将进酒》,题意是劝饮歌。李白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经历了短暂的翰林岁月后放归还山,到嵩山一位好友元丹邱的山居作客。好友相聚,尽情纵酒放歌,一抒胸中块垒。李白就以古乐府为题,写出了饮酒歌的经典之作。 导赏 李白生于盛唐,从武则天时代,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年代。李白年轻时到处游历,任侠纵横,曾立志有一番作为,但一直没有晋身官场的门路。到了中年他才奉召入京待诏翰林,但因得罪权贵,一年多后便自请还山,离开朝廷,至死仍是郁郁不得志。 李白特别喜欢饮酒,在诗中多次提到酒。李白诗歌表现的豪情,大概与他的嗜酒不无关系。杜甫写有《饮中八仙歌》,其中写到李白,也表示了他的诗和酒的关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才情横逸,自视甚高,但不能适应官场,际遇一直欠佳。他的嗜酒,大概也有借酒消愁的味道。 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便是专门以饮酒为题。《将进酒》原是古乐府篇名,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就有《将进酒》,题意是劝饮歌。李白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经历了短暂的翰林岁月后放归还山,到嵩山一位好友元丹邱的山居作客。好友相聚,尽情纵酒放歌,一抒胸中块垒。李白就以古乐府为题,写出了饮酒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古体诗句式长短不一,全篇可分为三个部分。诗的开头有两组长句,有点像散文笔法,是李白常用的手法。这两组诗句胸襟开阔,创意奇特。头两句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河从天而泻,势不可挡,转眼间已奔流入海,不可再回头。第三四句写人的年华转眼消逝,由年少到老好像只经历了一日光景。这里第一组句写的是空间,第二组句写的是时间,都以誇张的手法强调世间事物的短暂,不可抵挡。这里运用了多种十分形像化的对比。黄河奔流由天入海,从极高至极低;头上乌黑发丝转眼变成白雪一般,像只是由早到晚的光景。个人生命的渺小和万年长存的黄河同样是一种对比,但壮阔如黄河,仍给人一去不返的感觉,更添唏嘘。 这种慨叹接着引出了以下要把握时间尽欢的觉悟。人生既然苦短,何不把握时间,且把愁绪放下,尽欢一番?李白认为要尽欢最好莫如痛饮,把酒閒放着是一种浪费。李白的愁,除为了人生苦短,当然也有时不我与,无人赏识的慨叹。他在下面便自我开脱,指怀才不遇只是暂时的,终会有机会一展所长,又表示对散尽千金宴客豪饮毫不介怀,是一种充满信心的自我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已成千古名句,是历代读书人用以自勉的壮语。 诗的第二部分写眼前与朋友的欢宴。李白到嵩山颖阳山居探望好友元丹邱,另一位友人岑勋也在场,「岑夫子,丹邱生」就是指他们。李白向二人劝酒,并为二人高歌,请他们倾耳细听,显得兴致甚高。他认为在山居与好友饮酒,胜过富贵人家的饮宴华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似乎说来简单,却包含了很多的悲哀。人生在世不称意,他宁愿长埋醉乡,以逃避不愉快的现实。再加上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说出自古以来要成为圣贤都是艰难的,要与一般人不同,就逃避不了遗世独立的命运。李白常在诗中表现寂寞的心态,他在这里自我安慰,指富贵和名声都不足持,不如做个狂放的饮者,更可以留名千古。 诗的第三部分再引古人的欢宴,并请主人不要吝惜腰间钱,尽量拿出美酒尽欢。陈王就是三国时代的陈思王曹植,他才高八斗,文学地位早被肯定,但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屡遭兄长和侄儿的迫害,最后郁郁而终。这里表面写陈王在平乐观与人欢宴的场面,不惜千金买来斗酒,恣意玩乐,引出下面请主人也不要说缺少金钱,要把值钱的东西都拿去换取美酒,与他尽情饮酒销愁。李白在此有意以曹植自比,他大概认为自己有曹植的才华,但同样无法一展抱负,因此他也学曹植饮酒尽欢,以销万古之愁。他的愁冠以万古之名,可见愁之多愁之沉重,他邀朋友共醉希望能销愁,但如此沉重的愁又岂是一时能销? 这诗开头虽然以哀愁开始,但李白以欢乐的豪情去化解,以销愁作结,所表达的感情起落有致。李白作品中的哀愁总是带着豪气,像本诗以壮阔场景开始,最后以欢乐的豪饮作结,不会令人郁闷。 这首是古体诗,属于乐府,句式长短不一,由三字句到十字句都有,押韵也很自由,全诗读来很有节奏感。这种体裁正合李白自然真率、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的诗作以古诗为主,较少律诗作品。大概以他「不可羁勒」的性格,也不大喜欢受格律严谨的律诗制肘。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2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