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比利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9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左者丹尼尔.凯斯,于布鲁克林学院心理系毕业后,担任杂志编辑等工作,1966年曾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获得星云奖;故事描述美国史上第一位获判无罪之重罪犯,其审判过程中引起社会舆论及法律见解上极大的歧异。
我的观点

故事中,叙述威廉.密里根(比利)极其悲惨的生活环境,自幼父母离异、遭继父家暴、校园霸凌,悲惨的事件用尽一切可能形式加诸于他身上,以至于找不到宣洩出口的心灵再也承受不住压力,酿成了我们所谓的"问题人物",而我们处理,却只是再度漠视、把他(们)形塑成罪孽滔天的罪人,一再地要求加重刑罚、处死,这难道是处理问题的良方吗?
根据我国普通刑法第十九条:"行为时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识其行为违法或欠缺依其辨识而行为之能力者,不罚。",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也写到:"科刑时应以犯罪行为人之生活状况为科刑轻重之标准"。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刑罚并非只是我们想像中"冷冰冰的处罚机器",它的内在最终还是为了体现整个社会良善的一面。
而,一个良善的社会,所需要的最是整个社会比此互信、互助、互爱、互相关怀;然而现今社会却充斥着「只要犯错,就得不论理由的受罚」,当郑捷占据着各大新闻版面而死刑呼声再度高涨的同时,有谁试着去理解它的成长背景?有谁开始检讨是不是社会上一连串的疏失,造就了今天所谓"罪该万死"的杀人狂?究竟谁是杀人狂?是在歧路中走偏的「罪人」?还是一有事件发生,就红了眼睛,呼吁"重型求处"、甚至是死刑的我们?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而,相同的,悲剧绝对不是单单一个疏失就会导致的,而是一连串的过失、漠视共同建筑而成的,自己铸下的错,却要以剥夺他人的自由、生命的权利来承担?这就是我们善尽社会义务、背负起身为公民的责任的方式?
从小到大,大人们告诉我们不可以欺负弱小,被害人(或其家属)固然值得同情,然而,看看现在所发生的一切,真正需要我们关注、需我们伸出手帮忙的那群人怎么了?遭到社会不屑、唾弃!而我们竟要铸下第二次大错来"处理"... ...?
群体生活中,领导着有义务协助他人,强者也应该扶助弱势,当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人迷航了、走偏了,我们的责任应该是帮助他、拉他一把,帮他回到原本的路途,绝非用无理的手段、汙名化来掩饰我们的过失,来合理化我们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逃避的心态。
茫茫大海中的航行,有时只是缺了张地图,没有人喜欢那种跟丢了的滋味,连小孩子都懂得感受,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只是放下不必要的怨怼,试着去理解每一次悲剧后面的故事,给予他们回归的机会。
如此简单,却又是如此的难以达成;但,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义务,身为团体里一份子所要尽的职责。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12-23 10:44:1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578.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