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淘洗下的自然与人文之歌--读浪人之歌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8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吴怀晨,是一名冲浪热爱者,为了享受冲浪时的自由自在与纯粹喜悦,而浪居于海岸边的"浪人",将他有关于冲浪的事迹和他因冲浪居住在我们东南沿海乡镇时的所见所闻、邂逅的人事物,以及社会观察,纪录在这本书中。同时,作者还兼具诗人及哲学学者的身分,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以其充满理性哲思与浪漫情怀的笔调加以叙述,无不令人陷入悠远的遐思,如作者所癡迷于的那片浩瀚汪洋一样,韵味无穷。

我的观点

2海浪淘洗下的自然与人文之歌--读浪人之歌

风,从广袤的海平面那端徐来,轻拂着海面,掀起浪头如一条絮白的丝带。浪,从海天间模糊的地平线涌来,应着风,和来自自然的引力,温柔地搔弄着沙滩,环抱整座岛屿。此时,沿岸伫立着几个人,手提浪板,望着海与风的来向。他们嗅得风送来的淡淡海水味,感受海浪来会摩娑脚踝的湿凉。他们聆听风声与潮音的协奏,和着万籁的共鸣,或静默,或低声哼唱,或吹起轻快的口哨。
这是属于浪人的歌,是这个盛夏我向海的风貌。
浪人们趴在板上,在阳光的照拂下,忽视身上日渐黝黑的肌肤,义无反顾地向浪头划去,谱写出属于他们的"浪人之歌"。
"一切都是从冲浪开始的……"因为冲浪,作者来到了东南沿海的净土,接触到自然更真实的面貌。冲浪的那份热情驱使作者自繁华的台北城市南下至屏东小镇,开始栖居在浪点边的生活,在诸多浪点如南湾、佳乐水、九棚冲浪,享受着那股唯能在浪头上滑行时方能体会到的自在***。尔后,他为探寻更具挑战性的浪点往东部移动—依然要死活都赖在浪点旁—在东河、兴昌、宜湾、金樽、基翚等地体验一波波形态各异、"脾气"不同的好浪。此外,作者由于多半居住在生活步调缓慢的滨海小镇,故能常带着悠闲而开阔的视野,在山林、在乡间、在绵延的沙滩或清寂的道路上漫步,体察着环境与自我,如孤独漫步者卢梭一样,陷入悠远的遐思。不论是游客向往的屏东浪点、有着兇猛悍浪的东海岸,或是偶尔解解冲浪瘾的宜兰滨海,作者都以他的双脚踏时的走过,以他的身躯驾驭一块浪板,在海上徜徉,真实地体验着与自然一同存在的美好。

一、 社会期待和自我实现
冲浪使得作者结交了许多朋友,如书中提到的Uncle Bob、阿郎、于导、贝贝,一个个纯粹的自由浪人,纵使他们大多贫困度日,有人四处流浪,有人因冲浪名扬国际,有人孤居海边,有人往返城乡之间,却仍保有单纯的心灵与对生命的热情。
就现今的社会价值观来看,这样的行为看似"不务正业",但他们却是真切的感受与体验着这世界的一群。他们或许在社会所期待的个人发展上不甚突出,甚至大相逕庭,但他们知悉世界与自我,并实践于生命中。他们不是挥霍无度的"浪蕩子",也不是为了短暂享乐的"冲浪客",是"浪人",一群清楚自己的内心所想要,而坚决地去追寻的,自由的人。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某些共同的向往,只是受现实困境及太多强压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包袱所碍,由此对照来看,这些抛弃了许多才换来自由与自在生活的人,实在显得弥足珍贵。

二、乡村弱势的困境
本书不只记录下美丽的山海美景及几名浪人的事迹,书中也不时出现作者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与观察。一篇篇关于本地居民的纯朴样貌,虽然篇幅短小,却在作者的叙述下得以明晰,而作者也以温柔的眼光,不时无意窥视或渐渐深入理解到隐藏在宁静乡村背后的无奈:
"……无论哪一种,都必须离乡背井;流离,仍是这一代原住民的命运。"(p.201) 
"安定?原来在都市的工地中待上一年半载,即是阿美族同胞安定感来源"(p.212) 
去当兵、跑船、做工的原住民青年、有难言之隐的外籍劳工、採海草贴补家用的老妪、独居的退休老兵……,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在作者简短的叙述中于焉浮现。
透过阅读、实际踏查及与居民的交流,作者所书写的风土民情及社会观察,多能连结历史背景,且除去学究式的议论,多以写实的叙述与人物描写呈现一个个本地居民的故事,不是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与感叹。

三、自我、哲学、自然
当"浪人之歌"的封面初次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对着封面上那张极富意境的图片凝视良久:成团的云朵在清明的天空中向着同一方向飘移,海面上则有一道道波浪带着稳定而平静的能量袭来,天和海,各据着世界的上下,并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在图中,有个人只身伫立在浪潮中。这张图片吸引我翻开书页,看到关于作者的简介:
  浪形者/诗人/哲学博士
这位能体会自然、文字、及理性思维之美的人引起了我的兴趣,遂令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起初我对于具有学术背景的作者该如何同时面对这世界的美丽山海及人类脑中所发展出的哲学思想有所疑问,他该如何自处呢?
作者也写道:
"作为一个哲学的研究者,眼望如此风景,我不一听就能口说丰富的美学辩证,反倒是欲语已忘言。……如此看来,我并没有比寻常的游客或本地居民高明许多。可我毕竟知道,纯粹的理性思维,离日常的生活太过遥远了,遥远得宛如粒子物理学家去研究超弦理论,或天文学家去探索数十亿光年外的黑洞奇异点一般。学术有其严谨之坚持,与慵懒的热带过活相较,恰成人生态度的二律背反,对错→无解。"(p.32) 
这其中难以明言的矛盾也令作者感叹:
"哲学是如此着迷于普遍性。但哲学是否能诉说一个人的生命史?在我写下这几行字的数秒钟间,已有无数的生命消失了,意有无数的生命随之新生,死之残酷与生之幸福,转瞬间原都如此渺小,同时之际原都如此无味、琐碎。"(p.95) 
但他似乎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结合理性与感性,将自我与自然交融。
"在大自然面前,在严肃的思想与动物直觉之间,我仅是试着为自己的矛盾生命延伸出一点诗意,一些小故事,再重新审问我自己的哲学研究。"(p.31)
面对大自然,作者如封面站立在浪潮中的背影一样,虽然渺小却坚定,以文字调和诗意与哲思书写下关于冲浪、关于人们、关于山海的美丽篇章。诚如作者所言:
"因为冲浪所经历的人物及我们宝岛,够美了,大自然能自然动人。"(p.22)
此中似有真意,倒也毋须明言……

透过文字亲近土地,与作者对话,海的清凉有如翻页的风息,吹拂着我看着浪花,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