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都已经到齐了-描容篇阅读心得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28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张晓风,江苏铜山人,八岁随父母迁台。毕业于我们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以及国立阳明大学,创作过散文、新诗、戏剧、杂文,其中最以散文最为着名。
在《星星都已经到齐了》中选录了张晓风几篇创作精髓,而这作品也是作者睽违了十五年后推出的隽品,内容清新雅洁,分为怀人、抒情、咏物、写景与艺术欣赏,篇篇都有其令人惊叹之处。尤在抒情感怀方面描述得淋漓尽致,为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我的观点

作者说:"叫我自己来形容我自己,我也一样不知从何说起。"要适当、贴切的诠释一个人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要去真正理解自己更是困难,每天为了学业、为了工作等等一些繁琐的事,马不停蹄的像陀螺般的忙碌着,又有谁能够拥有那种闲情逸致停下来想想: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活在这个世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在人生宽敞的道路上都那么急速的走着,彷彿是在追求着什么,但扪心自问,真的知道自己在追寻什么吗?能万分肯定的回答出这个问题的人又有几个呢?既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生所追求的最终归宿,那我们这一生所流下的汗水、辛勤耕耘的痕迹不全都白费了吗?而汲汲营营了这一生的价值也不再存在了,人们总是忙,忙得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忙碌,人们知道的只是自己必须赶,赶着拿到博士学位,赶着升官赚取更高一笔的薪水、赶着从自己投资的股票中获利,但是人一旦撒手,所有的学位、财富、职位便不再属于自己了,彷彿从身上活活剥离一般,而这一生所赶的路、所用尽心血追求的一切不就都烟飞灰灭了吗?
书中描述到作者与家人看到一则寻人启事写着此人腹部有条十五公分的疤痕,也许此人生前曾经是个落魄的乞丐,也许是位锦衣玉食的大老板,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现在对他的描述只是短短的一行字:"腹部有条十五公分的疤痕",死后可以描述他整个人的只是这条疤痕,他这生所追求的一切、所有好坏成就不再相干、不再被众人提及。这是件多凄凉悲哀的事啊!一个人从在考场与人竞争进入理想学校、职场费尽心思讨老板欢心,到结婚生子、繁忙于家务,每一刻不都是心力交瘁、耗尽心血?有时想哭了,还必须强颜欢笑。直到走到人生尽头,回首来时,仔细想想这忙碌的一生,这一切输赢、种种悲欢离合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自己也忍不住迷惑了起来─这一生跌跌撞撞,看着人家往前急冲,自己没看清真正想要的事物、值得紧紧追求的目标,便随意浪费宝贵的一生,虚掷所有的心血在自己并不是真正喜爱的事物上,临死前才发觉自己一无所有,这不是一齣令人惋惜的悲剧吗?
人们总因自己较一些生物聪明些、脑袋发达些而赶到洋洋得意,甚至自豪的自诩为"万物之灵",然而身为所谓的"万物之灵"当真是无与伦比的幸运吗?人们也许拥有的智慧多些、情感丰富了点、思考与学习能力也高高在上,但是,我们真的幸运吗?枝桠上的小鸟、湛蓝海洋悠游的鱼群也许无法像人们享受各类美食、聆听各种阳春白雪,但是人们真的比牠们幸运吗?鸟儿无须从小被逼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鱼儿无须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抢了自己的风采,我们拥有的能力愈足,却也愈同时拥有更多失落与烦恼,从一呱呱坠地,脱离母体便开始与旁人竞争,急急忙忙的在人生道路上直奔,还必须达成父母长辈的期许,只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然而这"万物之灵"的一生却不比鸟儿能在短短的生命表现出无限生机,在树梢唱出属于自己的歌,人们辛苦了一生,死后能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历史洪流中那么多功绩彪炳的的君王,他们也许征服了匈奴、攻占了广阔的土地,但他们死后呢?史书上短短几行便说尽了他们的一生,为了作战或勾心斗角的他们,不比鸟儿们逍遥快活,死后却也是两手空空,得到的并没有比较多,而这一生不都就白费了吗?
人生大半的道路仍浮现在面前,常常因现实困扰而盲目的直走狂奔,索取一切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然而何不放缓步伐,停下来听听鸟鸣、看看沿途的风景?我们的内心世界仍有一个希望、蕴含着自己愿望的小树苗,我们却时常忘了替它灌溉、施肥,和它说说话。它却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就算是身无分文的人只要拥有这棵树苗也不算真正的一无所有。手中紧握着希望,面对人生种种困境瓶颈的我再也不茫然失措,因为,我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活在这世上的意义,而坚定不移的信念也像罗盘替我指引方向,让我一步步踏上自己构筑的凯旋大道,让我一阶阶的踏上荣耀的阶梯。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2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75.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