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之典范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27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黄宇和,香港大学荣誉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院院士。任教于澳洲雪梨大学历史系,在职期间,曾先后前往世界各大历史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本书探讨1896年10月11日,孙逸仙(孙中山)先生在伦敦遭到驻英清使馆绑架,友人多方奔走,英国***干涉,孙逸仙终于获释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面衍生事件的历史真相。
我的观点

1896年10月11日,孙逸仙在伦敦失踪了!原来,他因为在中国领导乙未广州起义失败,辗转逃亡至英国伦敦,却被清廷驻英使馆先派侦探跟踪,再诱骗其进入使馆,绑架并囚禁他,而且还意图把他祕密渡送回中国处死,史称"伦敦蒙难"。幸好孙逸仙拜託使馆内僕人相助,使孙逸仙恩师康德黎知悉此事,经师友多方营救,始得获释。如同书名,本书即着重探讨此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对孙逸仙革命形象造成的影响。
本书有四大焦点,是前人着作所未具,而作者苦心研究而得知者:孙逸仙之被囚禁于清使馆,到底是被诱骗绑架,还是自投罗网?这起案件究竟是否真乃史家长期认为,由使馆英文参赞,英人马格里所主导?孙逸仙之所以能获释,是否应归功于事件曝光后,伦敦各大报章乃至英国国民的舆论沸腾,迫使英国***干涉?而这起案件对孙逸仙的革命形象,近者当时清末革命滥觞前后,远者此后百余年间,塑造了什么样貌?
而作者研究以上诸个历史问题时,採用的方法堪称治史典范。何以见得?作者就"历史悬案"着手探究时,不奉权威史书为圭臬,抄抄写写以成文章;更不尽信前人论文,沿用旧说以成立论,而是首先翻遍所有古今中外能找到的原始文献,诸如英国外交部档案、清使馆侦探报告、当时英国乃至于全世界报章杂志相关报导、中国革命当代文献,试图在一片茫茫史料大海中,去芜存菁,驳伪求真,得到接近历史真相的雏形。
不过此案乃活生生在伦敦发生的奇案,欲研究之,读万卷书更须行万里路──于是作者亲自走访英伦街头,探访清廷驻英使馆、孙逸仙居所、康德黎宅,甚至英国外交部,尝试建立当时孙逸仙大祸临头,而康德黎奔走营救的一幅路径图。如此,历史雏形乃成历史轮廓。
至于使充实而成为历史真相,则作者除事件当时经过之外,还着力研究其前因后果:孙逸仙乙未广州起义失败,逃亡至英国之落魄;使馆参赞马格里及使馆诸人员在事件前后的文件电报记录,以及职务、薪资概况;英国外交部对此事的干涉与事后调查;英国报界的相关报导、社论与专文分析……。这些看似枝微末节的小事,经作者巨细靡遗的梳理,读者方知"伦敦蒙难"其实不仅仅是孙逸仙革命生涯的一个小插曲,反而扭转了他的革命威信与国际声望;而滞留伦敦期间,孙逸仙间接完成了三民主义等革命指导原则,可见此案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上种种,都绝对能让读者暗暗称妙之余,也对作者感到佩服不已。
本书作者研究历史时採用的精密方法,透过流畅行文呈现读者眼前,读来畅快,看来过瘾,增添了历史知识,更让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启发。事实上,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疑问,认真探索每一条线索,再付诸实际行动,据此推演出解答,这样的基本原则,不正适合每个人遵行吗!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2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74.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