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发现、追寻-美
- 《读后感》
- 2024-08-06 11:01:43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蒋勋,如果在美学逐渐被重视的现代,这名字将为所谓"文艺青年"的代表,总将独特的见解,带给随波逐流的人们,另种看待艺术的方式。1973年,初到义大利的他,不受文史所拘束,单纯以美的角度发现-米开朗基罗。带领欧洲进入盛世的义大利,于文艺复兴时期出了三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秉持着"雕刻是一种伟大的工作"的态度,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当人们以为自己认识他时,停下来,经由蒋勋,跨越500年的心灵相撞。
我的观点

他站在那,跨越五百年的距离,一刀一刀的刻下,时间带不走的是气息,如他所说,彷彿迴荡着喘息的声音。当人们以既有的印象去欣赏,看到的只是表面,但抛开它,体会到的是作品的呼吸,没有人会告诉自己,在书本里头见不到,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分分秒秒的过去,它不会逝去只会更清晰。"美",人总说着这是美,但没有人去质疑,为什么?它是存在的事实,却不是既定的概念。
无尽的欢笑永不抵小小的苦痛。米开朗基罗以这一种轻轻淡淡的方式创作,坚持是他最单纯的信条,为了理念与支持他的贵族起冲突,妒忌、易怒或许是世人给予他的评价,我对此持保留态度,艺术家多变个性只是展现出一般人所隐藏的个性,用手去刻划出人性的狂喜与剧怒,微小的悲痛在外人看起来微不足道,在他眼里是创作养分,因为唯有细微的观察,才能对作品产生共鸣。
米开朗基罗深知,达文西是他历史上唯一的劲敌,五百年过去没有例外,随着时代潮流的翻覆,永远也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的时代,基督教的概念逐渐从以神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充斥在那时代,雕塑是最形象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雕塑本来就存于大理石中,我只是将不必要的部分去除。"人物的健美一直是他所强调的概念,圣殇中耶稣的衰落,眼神中透露出对马利亚的依恋与忧伤,你会心疼,米开朗基罗日复一日的思考生命的消逝与终结,每隔一段时日,便会创作出如此撼动人心的作品。也因为这样,将灵肉的合一推向完全不同的境界。
他孤独的攀爬在屋顶上,面对洁白的屋顶,他想像,宇宙中露出了第一道白光,有了白天黑夜;有了水和陆地;也有了人类。美,触动着他的心灵,也令我们穿梭五百年的光阴,改变是人对美的期盼。
你或许听过西斯汀礼拜堂的湿壁画"最后的审判",的确,那是他的巨作,却不是他的最爱,当初教宗请託他之时,他以"我是雕刻家,不是画家"之由,回绝了教宗,但不被接纳,最后接下了这一个工作,那是他最痛苦也最漫长的过程,四年的时间哩,所承受的是精神上的考验,但是"他的忧伤,便是他的快乐"不愿放弃下,所见到的是感动,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衰老了,老到不会再为了美而落泪时,抛下所有吧!你的泪珠会不自觉流下,原因只是-感受到了呼吸。
"睡眠甜蜜的,成为顽石更为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叫醒我。"虽然他的人生是这样思考,但不代表他能这样面对,和人们不一样的是,他得去面对、去找寻,为了让这双手不一样,成为能够注入生命的手,成为创作的手,也只能尽力不让他变回他自己,结果是一刀一刀的刻画下,生命的狂喜与剧怒。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06 11:01:4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20.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