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好还是坏?
- 《学习教室》
- 2024-06-06 23:29:58
中国人常言“中庸”,惟其意义为何,论者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认同郑玄《礼记》注①的看法,认为“中庸”即指“中和之用”,概指一种合乎内心情感,合理平和的处事方式。此一思想,与《周易》的“中正”、“时中”思想密切相关。
其实,不止中国人重视“中”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②也曾提出一套与中庸非常类似的哲学思想,名为“中道观”。他在《伦理学》中说:“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道则是美德的特性。”又说:“中间对于一切人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同的。”可见其主张的“中道”以美德为重,而所谓求中道,亦非单纯要求一套简单划一的标准,而当尊重万事万物的独特性。就此而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似可与儒家的“中庸”合观。
然而,亚里士多德又说:“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社会。因为中等阶级处于极富有阶级和极贫穷阶级的中间,他既不因奢侈而狂暴,也不因贫穷而无赖。”他认为,社会中间阶层的人,既不会像富裕者那样狂妄,也不像贫穷者那样无赖,是最适合执政的人。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比较倾向为政治利益考虑,与传统强调修身立德的“中庸”思想,并不完全相同。
无论是儒家的“中庸”,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对“中”的评价都大致正面。但诚如之前所述,“中庸”其实并不止一种解释,如《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李善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将中庸释为中等、平庸者,评价便偏向负面。
明刻本《菜根谭.前集》第217条亦曰:“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材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大意谓,通达的人因有智慧,处事无忧无虑;愚笨的人因无知识,不会多疑焦虑,故都可以跟他们谈学问,也可以一起建功立业。唯独那些中材的人,稍有才学但又不够通透的,每以其知识思考,便越觉焦虑和猜疑,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做出大事。
由此可见,同一件事,往往可以有不同理解,“中”可以是好,也可以是不好。放眼世界,兼视兼听,古今中外,融通为一,才是体会人生道理的真正法门。
【认识字词】
郑玄《礼记》注:《礼记》是中国著名古籍之一,书中记录了先秦时期的各种礼制,对儒学研究意义重大。古时的书用字较晦涩难懂,且流传广泛,读者对古籍容易出现偏差,于是有些博学多才的学者会在看书时为内容写上注释,可以是内容解释也可以是延伸。而东汉时期学者郑玄就为《礼记》原文作了注释,后称该版本为郑玄《礼记》注。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时期的伟大哲学家,而且对不同学科都有杰出贡献,例如经济学、神学、政治学等,被后世誉为希腊三哲之一。
【小练习】
1. 文中提到作者认同甚么古籍对中庸的解释?
A. 《礼记》
B. 《周易》
C. 郑玄《礼记》注
D. 郑玄《周易》注
2. 文中曾印哪位西方哲学家为例?
A. 马斯克
B. 恩格斯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3. 《菜根谭.前集》对中庸的评价如何?
A. 中庸者不够聪明或通透,难成大事。
B. 中庸者做事不置可否,令人愤怒。
C. 中庸者太过愚笨,经常做错事。
D. 中庸者缺乏勇气,难当大任。
4. 对于中庸之道,作者认为应如何取舍?
A. 是非分明
B. 融合贯通
C. 勇往直前
D. 深思熟虑
参考答案
C
D
A
B
《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着重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现时传世版本主要有两种:分为前、后集的明刻本,以及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章的清刻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6-06 23:29:5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5649.html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