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杜甫的诗 >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注释

故人:老朋友。

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

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据《抱扑子》载,道术诸经,可以却恶防身者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胜计。景,同“影”。

苍精龙:东方苍龙。据《史记索隐》引《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一说,苍精龙,为道术之名,即所谓青龙符。据《抱扑子》载,道术诸大符出于老君,其中有青龙符等术,用之可以得仙。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

阴崖:背阳的山崖。

结:一作“白”。

太古:远古,上古。

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

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鸟名。即杜鹃。

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

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此计:指隐居。

诚:确实,的确。一作“成”。

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

琅玕:美玉。据《汉武内传》载西王母曰:“太上之药,有广庭芝草,碧海琅玕。”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

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

萧爽:高敞超逸。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鉴赏

赏析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于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是诗人写给其在玄都坛修行的好友元逸人的诗。玄都坛是汉武帝所筑造的,在长安南山子午谷中,在道家的著作中有玄都之说,也就是传说中大禹去世前将《五符经》封存在名山古函的地方。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

猜你喜欢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宋代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寿阳曲·山市晴岚

元代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周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一字诗

清代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宋代完颜璹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好事近·西湖

宋代辛弃疾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调笑令·渔父

宋代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南楼中望所迟客

南北朝谢灵运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乡子·画舸停桡

五代欧阳炯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送刘昱

唐代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