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吴文英的诗 >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

[宋代]:吴文英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闾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中池水清澈透碧,一夜骤雨花落飘零,竟使林岛绿肥红消。艳丽的春天过了,尚有金钿、遗落于香尘芳草。漫步在初夏绿荫的小道,渐渐发现枝叶繁茂交错,路径越来越狭窄。沉醉在这一片幽深的密林中,翠圆的绿叶招人喜爱,胜过三春赏花好。

花架下的落花还没有清扫,嗔怪佳人已是清晨仍然还在睡懒觉。柳丝只系船棹不系春,阊门自古是送别之地,有谁知道送走了多少春天呢?疲倦的蝴蝶也懒得飞起,故意盯扑在簪花破帽。黄昏里倾杯为春祭酹,城门重重紧闭,隔断那隐隐的钟声。

注释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古江村: 在苏州西园。

林岛: 指西园陂池中小岛及陆地上的花木。

深窈: 深幽的树林。

阊(chāng)门: 在今苏州市。宋时西园所在处,亦即古江村所在处

簪(zān)花: 头上插戴的花。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鉴赏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对已经成为往事的一段爱情生活的回忆与追恋。送春亦即送人,是向自己的青春与往日的爱情告别,虽然这层意思在词中表现得含蓄吞吐,若隐若现,但是感情的脉络依然分明可见。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开头三句从送春写起,先推出这样一组镜头:一夜春雨,万花纷谢,只有满浸的池塘沁出一片碧色。“沁碧”和“飘红”两个动宾结构的词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是无可奈何聊以自慰之辞。

“醉”字可以有两重含义:一是饮酒园中,以至沉醉;二是面对一片新绿,被自然风光和往事回忆所陶醉。句中似乎隐寓着这样的含义: 成熟的爱情胜过少年的热恋,耐人寻味。用“翠圆”二字形容树叶间青嫩的果实,也颇得其神。

过片“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三句,写满架如雪的茶靡,“开到茶蘼花事了”,这殿春的花,正意味着春光将逝。“柳丝系棹,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一句,由景及情,切题送春。“一丝柳,一寸柔情”,河边系棹的丝丝垂柳,仿佛就是从心中吐出的寸寸柔情。阊门自古是送别之地,正是在这里,词人送走了自己的青春,也告别了昔日的恋人,百感交集。

“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二句,写出了在经历过江湖飘泊,情场失意之后的颓唐心情。青春已逝,旧情难再,自己徒然在旧地徘徊,拣拾那些温馨的回忆,正像一只慵飞的蝴蝶依然留恋着簪花破帽。苏东坡诗有句“破帽多情却恋头”,又“老去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簪花破帽”四字,既有自喻之意,也含自嘲之谑,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环境中的复杂心态。

“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在一片夕照之中,酹酒于地,送春归去,此时紧闭的城门已隔断了远处隐隐的钟声。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言尽而意犹未尽。

该词上片先写残春景象、后写入夏的景象。下片另开意境,分三层写送春,最后说到自己送春时的情形,表达了孤苦寥落之情。全词紧扣题意“送春”,运用渲染、借景抒情等手法,描述了苏州古江村周围田园上春末夏初的景色和作者自己的感受。▲

鉴赏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水园”三句,写暮春园林景色。“水园”,即荷池。题曰“送春”,所以古江村的园中在遭到一夜的急风骤雨摧残后,岸上、池中小岛上的花木尽都凋零,水上飘满落英,只有池中长满的碧绿的田田荷叶更显精神。“艳春”三句,述春去而迹遗。既曰“送春”,所以此言万紫千红的春天虽已过去了,但是飘到头饰上的微尘中还含有花的香味,在游园女子的身上能找到春草的气息。“步绕”两句,写初夏景色。入夏之后,如果人们在绿荫下散步,会发觉树上的枝叶繁密交杂,使林中小径显得更加窄小。“小”字韵咏“新阴”入细。“醉深窈”三句,说明自己对浓绿的喜爱程度。因为绿色表示生命,古今爱绿之心相同,所以词人深深地沉醉在这深幽繁茂的浓绿荫中,觉得那翠绿色的片片圆叶,比千姿百态的繁花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故此,词人在“送春”时,对“落花流水春去也”,没有留恋之意。“好” 字韵,写“绿阴幽草胜花时”妙极。

“芳架”三句,再叙暮春之景。此言暮春时节,花架上的白色花瓣还没有来得及清扫掉,从窗口射入照在美人床上锦被的阳光已变得翡翠色了(此因阳光从浓绿中透入之故也),所以使床上佳人更感到神思困乏,懒于起床。此是写佳人之春困,是第一层“送春”。“柳丝”三句。“阊门”,即是西园,也就是“古江村”的所在地。此言在古江村近旁的阊门运河边、柳树下,拴着即将离开的客船不知道在这条运河上,也曾经送别了多少个春天。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今柳丝终不能拴住客船,留住行人。这儿的“系棹”所想留住的实是词人心中的去妾,即上句的“困迷清晓”的“佳人”,及“送春”中的“春”所暗示的伊人也。此为第二层行客之“送春”。“倦蝶”两句,言彩蝶受到和暖的阳光照射(即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懒于飞翔,所以它就只能就近挑选一处地方,如破帽上的簪花之类停下来休息。这里是指其也已年老力衰,离开这里(即“飞”)后,所能选择的新家,也只能如破帽上的簪花一样属一时新鲜也。此潦倒中含有闲放也,是第三层词人的“送春”。“酹残照”两句,写实而兼影射。此言词人迎着夕阳洒酒于地送别残春。而古江村由于地处偏僻,受城墙阻隔,所以也听不见暮钟催晚的响声。这两句是梦窗化用周邦彦《扫花游》词结尾“黯凝伫,掩重关、遍城钟鼓”。而“酹残照”也是照应上片“醉深窈”。

创作背景

据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考证,此词作于吴文英在苏州仓幕供职之时。“古江村”,在苏州西园内。西园中有张孝祥书写的“古江村”匾额。  

吴文英简介

宋代·吴文英的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吴文英的诗(49篇)

猜你喜欢

怡然观海

元代高克恭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菩萨蛮·春波软荡红楼水

清代吴锡麒

春波软荡红楼水,多时不放莺儿起。一样夕阳天,留寒待禁烟。

已是人消瘦,只此情依旧。可奈别离何,明朝杨柳多。


江天暮雪

元代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风入松·寄柯敬仲

元代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清代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霜天晓角·晚次东阿

清代朱彝尊

鞭影匆匆,又铜城驿东。过雨碧罗天净,才八月,响初鸿。

微风何寺钟?夕曛岚翠重。十里鱼山断处,留一抹、枣林红。


过阴山和人韵

元代耶律楚材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五代孙光宪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怎教人不别猜嫌?


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五代毛熙震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宋代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