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辛弃疾的名句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译文及注释

在中秋节饮酒至将近天亮,客人说前人诗词有写待月,但没有送月的。因此我用《天问》体裁来写一首。 今夜可爱的月亮,要到哪个高远无尽的地方去?是不是另外有一个人间,那边看到月的光影又刚从东边升起?还是天外空阔无边,只有浩浩长风送走中秋的明月?似飞镜的月亮并没有根,是谁把它繫住在空中?月宫里嫦娥不嫁,是有谁把她留住了吗?

据说月亮落下后会经过海底,但无从探问,让人捉摸不透而发愁。恐怕海中长万里的巨鲸,纵横游动时会撞毁月宫的玉宇琼楼。月亮上的蟾蜍算是熟悉水性,但为何玉兔也懂得游泳?如果月宫里一切都无恙,为何月亮又渐渐变得像钩的形状?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鉴赏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一首在中秋佳节写的咏月词,对月亮提出了连串问题。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和写中秋的作品可谓多不胜数,要脱颖而出实在不易。辛弃疾这首咏月词,虽比不上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着名,但也是一首不落俗套、趣味盎然的作品,箇中奇想更是中国诗歌中少见的。

这首词前有小序,说明辛弃疾要把中秋词写得与别不同。这首词写在中秋畅饮之后,快将天亮时,不是待月、赏月,而是送月,更要用类似屈塬《天问》的形式来写。一般作品写中秋多为怀人或思乡,辛弃疾这首词却没有怀人,没有思乡,也不弔古,而是发问了一连串有关月的问题。李白《把酒问月》和苏轼《水调歌头》都是着名的「问月」作品,所问都是与自身感怀有关。而这首辛词却不单以「问月」起句,更是一问到底,全篇都是问题,这就是他说的「天问体裁」。他的问题不像屈塬般沉重,而是十分有趣的,也可看到他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词的开头写月亮快要西沉,辛弃疾不像李白、苏轼问月从哪里来,而是问:这么可爱的月,你要到哪里去?接着他为月的去向作了连串猜想:是不是另外有一个人间,他们那边看到月亮又刚从东边升起?或是天外空阔无边,只有浩浩长风送你走?辛弃疾的猜想虽是凭空而来,但现在看来又与科学吻合。月亮环绕地球运行,在我们这边落下了,确实会在世界的另一边升起。而宇宙浩瀚,又与辛弃疾所形容有点相似。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这首词:「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辛弃疾生活在十二世纪,比提出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理论的西方天文学家哥白尼早了叁百多年。接着辛弃疾再提两个自己不解的问题,一个是似飞镜的月亮没有绳子或树根连繫,为何可以挂在空中?这又接近科学性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与神话传说相关:月宫里的嫦娥长年孤寂,为何不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虽源自古代传说,但角度都很新鲜。

词的下阕针对月亮的去处继续发问。有人说月亮落下后会经过海底,但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属实,那月殿上的琼楼玉宇,岂不是很容易被海中的巨鲸撞毁?还有月宫上的生物如何在深海中过渡?虾蟆(即相传月中的蟾蜍)也可算懂得水性,但玉兔怎么办?牠肯定不懂游泳和潜水啊!词人的想像奇特又有趣,相信歷来很少人会想到为玉兔懂不懂游泳而担心。最后他又根据一个自然现象来发问:如果说月亮上一切都会无恙,为甚么她又渐渐变成钩状,有如破损一般?苏轼曾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有圆缺是自然定理,从没有人怀疑,但辛弃疾却来一问:好好的圆月,为何渐渐变得如钩?

这首词打破了歷来咏月作品的成规,可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别具一格。词中更显露了辛弃疾过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幽默感,今天读来,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同时,我们看到辛弃疾的词作又再扩阔了词的境界,从苏轼的「无情不可抒」,进而为「无事不可谈」了。

辛弃疾简介

宋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的诗(76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