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十年灯”译文及注释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却在遥远的南方海滨,本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但是却无奈鸿雁飞不到你那里。
当年我们春风得意,在桃李芬芳的季节里举杯畅饮;而在这十年里,我们却各自漂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而听雨打芭蕉之声。
你家四壁空荡荡的,但你却能立身处世;而我虽久病多年,却不希望别人像古人那样多次折臂成医而自治。这里“三折肱”是引用了《左传》中的典故,意思是多次折臂后便能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比喻对某一方面阅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想到你读书刻苦,头发已经白了,想必是清贫自守,发奋攻读所致。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这里用“猿声”和“瘴气”象征友人生活的艰苦与环境的恶劣。
“江湖夜雨十年灯”鉴赏
这首诗是黄庭坚的名篇,当时就广泛传诵。 首二句写作者和友人相距遥远,不易联系。这层意思虽然简单,但写起来却颇见波折。“北海”、“南海”之说,确是实情,不过《左传》中说的是“风马牛不相及”,在作者笔下就一反其意,写尽管路途遥远,仍然心灵相通。第二句更加奇妙。两人相距遥远,只能靠通信传达感情,原是理中应有之义;大雁传书和衡阳雁归,以至音书难达,也都是常见的写法。不过,作者却将这层意思让大雁来表达,说由于四会在衡阳南面,雁飞不过去,因此谢绝了带信的请求。这样一来,这个被用得极熟的表现方式,也就有了几分新意。 第三、四句用对比的方法,写昔日相聚之乐和今日离别之苦。前者说,在和风骀荡、桃李花开的春日,大家共饮美酒,是多么快乐;后者说,分别之后,十年来,漂泊江湖,经历过多少次夜雨孤灯的凄凉,彼此都在深深的思念。这两句,当时就非常有名,和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就赞为“奇语”(《王直方诗话》)。要说其中表现的情境,也并不特殊,那么“奇”在何处?首先,哀乐的对比非常有力度,不仅有“一杯酒”的短暂和“十年灯”的漫长,恰成对照,而且,从表现手法上看,互相映衬,也都是进一层写。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两句中,前一句可算是“以乐景写哀”,后一句则是“以哀景写乐”。将如此复杂的情绪浓缩在一联中,其表现力自是非同一般。其次,善于组装意象,从而构成画面,表达情感。这两句的十四个字,都是名词,构成并置的意象,能够调动读者的想像,让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其中的空间。这一手法,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发展而来,但黄庭坚却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第五、六句写黄几复的境遇。在作者笔下,是说友人有才华却境遇不佳,但写来却比较含蓄。家徒四壁言其生活之苦,身为知县却如此家境,其为官清廉,自然可想而知。“三折肱”的典故,是说黄几复有治理之才,不必从挫折中接受教训,也能将事业做得很好。也就可以想见,黄氏治理县政,一定是得心应手的。家徒四壁,好像是理家不行;“肱不三折”,却又说治国有才。这两句也是用的对比手法,只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暂时隐藏起来,立即过渡到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接上而来,以想像之词结束,也呼应首联相距遥远,音频难通的意思。作者说,友人如今已经满头白发了,却仍然像以前一样把卷好学。那么,这样一个清廉、能干、好学的人,却仍然还困在一个小地方做知县,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呢?末句用瘴烟四起,猿声悲鸣的环境描写来加以映衬,就将怜才之意和不平之鸣,见之于言外。 黄庭坚写诗,善于用典。这一篇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特色。在高明的作家手中,适当用典是为了扩大作品的厚度、广度和强度,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黄庭坚的这首诗就可以从这个方面来认识。黄庭坚简介
宋代·黄庭坚的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黄庭坚的诗(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