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美人在白帝
出自唐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临颍美人在白帝”译文及注释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在夔州府别驾元持的宅邸中,我有幸观赏到临颍县的李十二娘表演剑器舞,其舞姿之雄壮、气质之高雅,令我深感震撼。我好奇地询问她的师承,她回答说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回想起开元三年,那时我还是个孩童,曾在郾城亲眼目睹公孙大娘表演剑器浑脱舞,那舞蹈流畅而有力,独树一帜,无人能及。从皇宫内的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的艺人,到宫外供奉的舞者,都知道公孙大娘是开元初期唯一一位能舞出如此境界的舞者。如今,公孙大娘已逝,她的弟子也已不再年轻,但当我看到李十二娘的表演,便能感受到那熟悉的韵味,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剑器行》。
过去有一位佳人公孙氏,她的剑器舞一舞动四方。观众如山,仿佛连天地都为之动容,长久地低昂起伏。她的舞姿迅猛如后羿射落九日,矫健如群帝驾龙飞翔。起势如雷霆收束震怒,收势则如江海凝聚清光。然而,公孙大娘和她的珠袖绛唇已成过往,幸好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传承了这份芬芳。在白帝城边,李十二娘的美妙舞姿令人神往。我们交谈间,我更加感慨时事的变迁,心中增添了许多惋惜与哀伤。
想当年先帝宫中侍女八千,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独占鳌头。然而五十年光阴转瞬即逝,王室动荡不安,梨园弟子也如云烟般消散。金粟堆(指唐玄宗陵墓)南的树木已合抱,瞿塘峡的石城也显得萧瑟凄凉。宴席上的急管繁弦终有尽时,欢乐过后便是无尽的哀愁,月亮也悄然升起在东边。我这位老夫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觉得脚下的山路崎岖,转身间愁绪更浓。
“临颍美人在白帝”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沧桑。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雄浑壮美,以及李十二娘对其技艺的传承,同时穿插了对个人身世、国家兴亡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逝去时光的哀悼,情感深沉而复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已是一位年迈的诗人,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自己也经历了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观赏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触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苦难的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个人情感的《剑器行》。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