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书心得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57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阿Q正传出于鲁迅手中的一篇讽刺小说,描写辛亥革命未真正地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而故事中的男主角--阿Q,影射了中国民族的劣根性,从阿Q做苦工、受到闲人欺侮、被赵家勒索钱财,到村民因阿Q立场的转换而改变对他的态度中,都能看出鲁迅对书中灌输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况。

我的观点

2《阿Q正传》读书心得

  读完《阿Q正传》这本书,我想就下面几点来探究 :

   第一,阿Q精神战胜法的影射:阿Q生为农民,无法像官家子弟般过着高贵的生活。在书中,有许多阿Q被欺凌、令他不快的事情发生,阿Q或许不像一般人(现代人)一样的有积极或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是以另一种精神战胜法来满足他得失心过重的虚荣心。有文学家探讨说,这是用来讽刺中国近百年来受列强欺压,但我认为不只是单指这方面,也意指了当时中国民族自我感觉良好的风气,而被鲁迅用了一种较浮夸的方式彻底的展现。

  第二,阿Q欺善怕恶的劣根性:阿Q在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手!"而面对小尼姑等看起来比他弱之者,他便不畏地上前欺压他们,正符合书中:"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一段,这也显露了人性的欺善怕恶。

  第三,阿Q的易于动摇、见风转舵:阿Q在面对革命党时,原来是反对的,但他看在可狐假虎威卖弄权势的情况下,便轻易放弃初衷,转投革命党,到故事尾声时被送上处刑台。这一段阿Q为了好处而转换自己原有的态度,最终枉送了自己的生命,我认为这是在警戒世人不要当个墙头草,伊索寓言〈被同伴驱逐的蝙蝠〉也是在说明这个道理,不坚定自己信念、看哪边有好处就往哪边钻的人,到最后是得不到任何东西的。

  第四,依附权势的本性:在故事中,未庄的居民在看到从城里回来的阿Q穿着光鲜亮丽,不同于以往的破衣烂衫时,便像看到了***的蚂蚁般地通通靠过去巴结他,也不思考他的为人处事以及他所说的钱财由来是真是假,直到阿Q被拆穿了,那些东西只是他当一名小偷贼儿所偷的赃物后,众人才跟着一哄而散,正表现了当时中华民族易于攀附他人的思维。

  第五,活在高自尊中的自我世界:如同第一点所说,中华民族自我感觉良好的风气是被鲁迅呈现在《阿Q正传》中,比如在故事的最后,阿Q都快要被枪毙之时,还后悔没有"唱一句戏",这也是鲁迅以较为夸大的方式来暗喻中国民族易活在自我世界的一种诠释。这种"高自尊"是类同阿Q的精神战胜法,宁愿麻痺、欺骗自我,以想像的方式来满足自我,也是一种不承认真实,逃避自我的方式。

  回过头思考,现代社会里如上述一般的人其实还真不少。鲁迅以中国人不良的价值观为基础,写了这本《阿Q正传》,希望以讽刺的方式令人们发现并改善他们的思想,也希望不要以阿Q精神行事,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胜利的,别人则是失败的。我认为不管过了多久,在家庭与社会等众多因素的渲染下,仍是有不少人抱持着阿Q心态,在现实与自我中徘徊。我希望这些毛病能透过现代的教育来改善,从而检讨自我,成为正向、积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