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处有真,情痴幻境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36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红楼梦堪称是文学美学之经典,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细腻传神的情节铺陈、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诗词曲赋、建筑饮食、文化风俗等艺术价值所暗示的寓意之美。红楼梦里的爱恨、兴衰、虚实、荣辱,在在令人迷惘感伤,才知道悲欢离合总为情。

我的观点

2假处有真,情痴幻境

  红楼梦很吸引我的地方是剧情波折和文笔心思。
  仔细看会发现字字都有玄机。前面埋的伏笔云淡风轻,到了时候,当这结果给我们震惊之余,脑中挥之不去的又是当初伏笔的玄妙之处。
  宝玉初到太虚幻境,他翻阅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起先,他虽有慧根,却不懂。就像刚拿起红楼梦这本书阅读的我们一样,我们都还不知道这本册子将如何改变宝玉的心思——痴。他不舍红尘情缘,每逢姊妹离去,他皆不忍。泪珠像是由几世的情化来,留下面颊,滴落到读者的心中,起了涟漪。他那放声大哭又彷彿震撼了我们的听觉,抽抽咽咽是在拨撩我们的情思。宝玉并不是黛玉——黛玉的泪给我们一种缠绵的遐想,是怨与悲交织的萧声——他的泪比黛玉的要值
钱些,不是那么常可以见到的。只是他的癡情,总让我们叹不如,我们或许无法体会宝玉爱惜姊妹的情痴,但是经由作者的文笔,我们感受到了在死生福祸中的那一份情。
  宝玉是痴的。可他也不常垂泪,常作笑语逗姊妹儿,却也常把黛玉弄得不开心了。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就被送到贾府,是为贾母的外孙女儿。她生性孤高,却愁思常驻,说来这个性也是从小背景的一部分造就。黛玉的才思冠压群芳,甚至略胜宝玉,诗词是难不倒她的,只是常作悲曲。她的诗词总带有那么一点愁绪,"月窟仙人逢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白海棠节录)",黛玉的文笔比他人别有一番风情,可惜终过不了情关,在宝玉痴傻而与拿宝钗作金玉良缘沖喜时,便断了气。回到太虚幻境后断了尘缘,或许这看来是悲伤的故事,却也让人不禁感叹:世间无常、悲欢离合总为情!
  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如同青梅竹马般,意趣相投又满怀癡情。然而宝玉与宝钗之间的情谊,又常让黛玉深陷"金玉良缘"才是绝配的迷思中,那是古代与豪门别有的规矩,门当户对才是匹配的。黛玉自知父母已亡故,自己的字里也没有金字可与宝玉结为良缘,再加上黛玉的体质是虚弱多病的,疼爱宝玉这个孙子的贾母担心自己的孙子将来孙媳妇死了,没福气受了,便不肯让宝玉娶了黛玉。他们的癡情,终被惨忍的扼杀。
  贾府的兴衰,在这为情痴的主戏下,也是一大特点。
  贾府从鼎盛时期的挥霍,到了不济时的金库空虚,在贾府当家作主的王熙凤是知道的。熙凤虽然身为女人家,却是精明泼辣,做事也八面玲珑,只是在这富贵家庭,总是忘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早离世的可卿曾向熙凤託梦,暗示后来的贾府将会凋敝,可熙凤并没有时时记在心上。暗里有几个风流小子做着坏事,明里拿着钱,吃好穿好用好,却也嫌浪费了些。这并不是一个因造成的果,而是诸多人事物累积下的缘。
  到底,终是"福善祸淫,古今定理"。恶人悔了祸,善人也修缘,这贾府势必家道复出,也是道理。
  而前后各有一句对联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令人玩味。这彷彿是前后的对比,前面说明搞不清真真假假,后面则言真胜假、有非无!
  是真还是假?是有还是无?至今看完红楼梦的我们,或许迷惑困扰着,或许还在有无真假中寻找那片太虚幻境,在红尘爱恨中寻觅真如福地,望能看清是非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