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之阅读心得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宫布利希1909年3月30出生于维也纳,出身于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艺术史以及古典考古学。也曾工作于图书馆、英国广播公司。

这一本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1935年初版)是他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所着。写作期间,他每个周日散步至维也纳森林,在阳光下他一字一句地朗读书稿。而他的女友也是后来的妻子十分欣赏这本书,果真一出版后广受好评。至今已有二十一种语文译本。此书可说是宫布利希最经典之作!

我的观点

2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之阅读心得

早在一年前,我爸就买了这本书给我。他说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当时只浅读一、两章,因为刚升上高中,学业压力顿时提升不少,要背的、要读的是以倍增的程度增长,所以一直搁着这本书,放在书柜角落积尘了许久。这次趁着阅读心得的作业,旧书重拾,回味着当时观书的感觉,顺着作者宫布利希娓娓道来的语调,进入了一趟使我惊奇、难以自拔的历史之旅。

第一章,作者不讲历史,却道什么是"从前从前"。一翻开书,就见到如此新奇、另类的写法,能不被此书吸引迷住我想也很难。作者说从前从前是一个无底洞,它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深洞,正如我们自己曾是襁褓中的婴儿,尽管我们自己回忆不起来,但那确实发生过。而我们的父亲母亲也曾是小孩子,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我们的祖父祖母自然也当过小孩子,就如此往上追溯再追溯,彷彿看不到尽头。它亦如两面镜子,你站在中间,会看到无限绵延的自己,它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当你看到最后一个自己的时候,那还不是尽头,还不是最后一面镜子。即使再渺小不清,在那之后始终有镜子占据在那。我们找不到"起源",因为在那之后总是还有一个"从前从前"。可能千年、万年、甚至好几亿年过去了,再更远一点可能地球上还没出现生物,整个地球是荒凉的大地和苍苍的天空,没有鱼儿、芬芳,没有树木、动物,但这依然不是起源。在这之前,地球是一团气体星云,那时没有水,没有岩石,没有大地,但还是有一个"从前从前"。

作者说的很对,这正如我们弯着腰想探究这个无底洞一样。当我们喊:"停止!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作者说这就像再问历史,而现在作者要带我进入的这段历史,不是别的历史,正是一个世界史。
单凭第一章作者的道述,我看见作者的胸怀,他直接了当的说这就是一个从前从前的事,想写这本书就凭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不过就一个人的本性、一个想知道过去的求知欲而已,看似单纯但作者看到的视野是地球的角度更可说是整个宇宙的角度,他以此做开头,再慢慢的缩小范围,聚焦到人的身上,再娓娓说出各大文明、发生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阅完整本书,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作者侃侃而谈就像是在跟友人西窗剪烛,没有一点深涩难懂,唯有简洁有力的文字。感觉那文字已经昇华到小学生都读得懂,但那寓意又像大海之深。写一本书可能不简单,但要写一本历史,一本世界的历史,只用三百多页的篇幅讲明一个纵贯古今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历史,并且运用如此精炼简白的字词,尤是不简单。

第二,我看到作者是用精神的层面来写历史。讲中国,他简单描述一下春秋战国的状况,但他不费过多的笔墨在诸侯间的战事,而是花较长的篇幅讲孔子,他那章的标题很简单"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老师",作者也说孔子教导的是一些理所当然的事,但这恰恰是他的用意,他要教导的正是不证自明众人都认为对的事。一个如此大的国家,皇帝虽大但他终究是一个人,能力实在有限,要管理必定要有一个伦理、一个纲常在,因为有这些深扎在每一个人心中的道德,这个帝国才免于分崩离析的命运啊。除此之外,作者再说希腊、罗马也是用精神文化的层面来剖析。希腊人爱自由、艺术,思想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这是他们的个性。这是精神层面个性上的论述,接着作者再以往后的事迹加以证明,如波斯人攻打过来,雅典人愤而抵抗,先有马拉松之役,后有萨拉米斯岛之役,才保住希腊人自由的政治空间。同理,作者再话罗马也是以精神层面来下笔。罗马人,相对叫实事求是,更爱"法"作为生活依据,生活没有希腊人浪漫,也没有如此在乎哲学、美学。这是他们思想上面的论述。至于印证则可从他们征服、占领各城邦与迦太基人战斗等看出,并在各站领地兴筑平坦道路通往罗马,间接促成发达的邮政体制。这不正是他们个性实际之验证吗?

碍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概述一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从我看来,历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它可能来自于祖母口中的记忆,母亲话语中的故事。就像我们儿孩时,坐在床前听着妈妈讲床前故事,伴我们入梦。坏人令我们不齿,善人、伟人令我们敬仰,无形中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从中探索人生的本意,这就是历史。多么纯真美好的一件事啊,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