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死亡,就学会了活着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Mitch Albom,是一名报纸专栏作家,着有〈时光守护者〉、〈再给我一天〉……等书。主角米奇即是作者本人。在偶然知悉恩师—莫瑞罹患ALS后,米奇决定远道探望他的老教授。时隔十六年,米奇变了,变得世故而且致力于工作;莫瑞也变了,变得衰老而且奋力与死神缠斗,即便如此,莫瑞不变的热情,唤醒了米奇的大学岁月中,两人的种种回忆。于是相约每个星期二抽离纷乱的世界,促膝长谈生命的意义—如同过往一样。

我的观点

2学会死亡,就学会了活着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段落:"你怎么可能随时做好死亡的准备?"(米奇)"学佛教徒那样。每天都想像有只小鸟儿站在你肩上,问:『就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莫瑞)把头侧道一边去,彷彿真有只小鸟儿停在他肩上,他说:"今天就是我死去的日子吗?"作者的笔法朴实宁和,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大智慧,等着我们鏽蚀的思维去理解。

"只要你学会死亡,就学会了活着。"唯有透彻的感受过爱、恐惧、愤怒,才能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愤怒。唯有面对、接纳死亡,进而学习死亡,才会理解生命的滋味。然而,人们对死亡却是避而远之。医院不设置四楼,过年不说"死"或其谐音,人们宁愿口服成药也不接受医院的检查,生怕从医生手中接到死神的宣告—纵使愚蠢,我也仍是如此。孩提时我容易感到头痛或晕眩,当时以为自己将要死去,想着父母没有我一定会很难过……宁愿忍耐、躲进被子里哭,也不想告诉他们让他们担心。直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坦然面对世上的病痛与衰老。或许人们试图自我说服,只要绝口不提,就不用面对死亡;只要绝口不提,轻薄的假象就能掩盖命运的真实。

不甘心的人们开始汲汲营营于财富与名声,以为拥抱物质就能拥抱美好的生活,却使得梦想与情感渐渐流失。人们用价格衡量价值,用钞票堆叠林立的高楼与豪宅,喧嚷繁华的都市,却只是一座充满行尸走肉的枯城。"如果文凭不影响求职,会停止继续升学(大学)的请举手。"班导曾如此问我们,近乎九成的人举手。我看着那一条条代表着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伸得直挺挺的手臂,不胜唏嘘……

米奇曾问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唉,真希望我还年轻。』没有人会讲:『真希望我已经六十五岁。』"莫瑞微微一笑:"你知道这代表什么?这是对生命的不满意,对生命的抱憾,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因为你若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你不会愿意重新来过,你会想要继续向前。你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等不及要到六十五岁。"死亡不是结束,失去对人生的追寻和热爱,才是凋零的生命。

在莫瑞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人有一种强悍—爱的力量。他因着对生命的热忱,不但不自怨自艾,更是把握时间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极力分享他一生体悟的智慧结晶。米奇如此形容:"他在全国观众面前日渐萎谢,像是步向死亡的迷你影集。只是他的身体朽坏,他的人格却益加辉耀。"因为生病,莫瑞许多事情渐渐难以自理,然而他享受那种如同母亲对婴孩般的细心照料—无条件地被爱。生命中最要紧的事,就是学习付出爱以及接受爱。我们建筑梦想,也让梦想壮大我们;我们呵护家人,也让家人拥抱我们。诗人奥登:"不相爱,即如死灭。"生命,因爱而茁壮。

甘地:"我每晚入睡就是死去,我每日醒来,就是重生",爱与生命的必修课,继续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