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真相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23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S.J.华森,伯明罕物理学系毕业。2009年参加出版社举办的写作培训班,被文学经纪人发掘,以《别相信任何人》踏入文坛。
女主角克莉丝汀是失忆症患者,每天早晨醒来都不记得自己是谁,一切都仰赖自称是她丈夫的班恩告诉她。不能完全信赖班恩的克莉丝汀,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每天写日记以延续记忆。然而,日记的内容渐渐与班恩告诉她的事实产生差异,不安的克莉丝汀决定踏上寻找真相之路。
我的观点

被一个充满着谎言的生活围绕着,分辨不清何谓真假,甚或是连活在谎言中都不自知,只能任由他人随意摆布你的记忆,捏造出一个完全属于另一个人的人生,这样的生活,简直无法想像。而书中的女主角克莉丝汀─一名失忆症患者─却经历了这样一场人生。
我认为,记忆是人最初的出发点。我们从襁褓之中就在执行这项任务,为的难道不就是替日与日、人与人之间赋予意义、建立连结?如果,终究有一天会失去这项能力,我们将只剩下一个个看似完整的躯壳。然而,那空洞的心灵,任谁都无法填补。只能称得上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那些密不可分、紧紧相扣,亦或是藕断丝连,所有对于人来说最为重要的真挚情感,都将不复存在。
而克莉丝汀却失去了这样的能力。无法找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定位,就好似在水面上的浮萍。纵使有根,却因无法牢牢抓紧泥土,只能终日飘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不着真正属于她的归宿。主角每天所找回的一小段片刻记忆,都缺少了一座能将它们串连起来的桥樑,才会使她在潜意识里,明明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显露着不对劲、处处充满着欺骗却不自知。然而,奈许医生则是一个从旁协助克莉丝汀完成这件事的人。藉由一天一天累积的日记,主角慢慢发现自己的丈夫,其实都在替自己编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藉由逐渐建构起的记忆桥樑,主角找到了自身所该扮演的角色与生存的意义。"记忆是短暂的,记录是长久的。"就如同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一样,上课时,不只是单单聆听台上老师讲解,我们需要的是记录下来,透过做笔记,我们可以避免在未来复习时看不懂的窘境,亦可在写的同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己想一遍,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们母子俩都没能倖存。"疯狂地阖上了书本一遍又一遍,只为了找到一个对我来说毫无纰漏的注解。起初,对于作者所提到的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日夜思索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在书中,克莉丝汀和儿子亚当明明都没有死掉,为什么作者要说他们都没能倖存?
我给这句话最好的解释,便是我认为克莉丝汀早就已经死了,死在第一次遭人攻击时,假扮班恩的麦可将她强压入水中,想让她溺毙。从那时开始,克莉丝汀的人生就已经画下句点了。在那之后,克莉丝汀在几家医院与精神病院之间徘徊,而真正的班恩,也因为无法眼睁睁看着两人的儿子,因母亲失忆遭受到心灵创伤,只好逼不得已离开挚爱克莉丝汀,日子开始变得毫无意义可言,更别说是之后被假丈夫欺骗的日子了。拥有着完好的身体,但人的根本─记忆,却是破碎、凌乱不堪的,这样的日子,跟死了又有什么差别呢?甚或是在开始想要找回所有记忆的路途中,我觉得她的世界也在一点一滴分崩离析,发现所有的真相,原来都和自己所认为的事实相去甚远,发现原来最信任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编织着谎言,发现自己其实那么不堪,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根本是场骗局。
在现实生活中,失忆症患者所感受到的徬徨、无助、不安、恐惧,都是我们不能够去想像的。如果失忆症患者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能信任,那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们相信呢?我想,或许只剩下自己了吧。在现今变化如同白驹过隙般的社会里,失去了记忆就只能毫无目的地漂泊,尚能够记忆所爱所恨之事物的我们,能不庆幸自己还拥有着这一切?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2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66.html
下一篇
考验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