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是我最温暖的,属于我的灿烂千阳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09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的父亲为外交官,而母亲是则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灿烂千阳》是胡赛尼的第二个出版小说。
两个好好的女孩子,皆因家破人亡而被迫嫁给同一个丈夫。玛黎安是一个"拖油瓶"。她认为爸爸是很爱自己的,但却被妈妈推翻。在玛黎安十五岁的那年,爸爸的妻子违背玛黎安的意愿将她嫁给了拉席德。十八年后,年纪也是十五岁的莱拉,也被迫嫁给了拉席德。两人从一开始的敌对,到后来的和平共处,甚至如同母女一般依存。
我的观点

命运真的是捉弄人。玛黎安和莱拉都无法自由选择婚姻。无法自由就算了,拉席德竟百般暴力的虐待、羞辱她们,践踏她们身为人的尊严。我很敬佩玛黎安的逆来顺受,也很惊讶于莱拉的勇敢。在伊斯兰教中,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像莱拉这般勇敢的女性真的很少。莱拉为了去探望艾吉莎而承受着每天被鞭打的风险,就算不断被抓,也从不放弃。这就是所谓"母爱的伟大"吧!
个人实在不太能够接受塔利班所设下的教规。禁止唱歌、画图、养鸟,这些都是人们重要的休闲活动啊!且很不公平的,女性被叫归所束缚的更多,在公共场合不能发出笑声,不得与男人对上眼神,甚至不能自己一个人外出!为什么女性不能单独出门,男性就可以?若说是女性会招蜂引蝶,那男性不也会拈花惹草?而且,在玛黎安因杀了拉席德后被审判时,审判者说了:"我想要赦免你 ,但是等真主召唤我问道:『你和德何能赦免她人啊?』"、"我也知道你丈夫对你的的家暴行为,但你这样使我十分为难。"明明都是要判死刑了,为何还要拐弯抹角?就像是给黑暗中的仁义根点着的蜡烛,但又随即将之熄灭。给人希望,却又瞬间毁灭。虽然我并非伊斯兰教徒,但我相信阿拉祂是看的见世间的!她一定会愿意原谅玛黎安的!
再来,是亲情的部分。刚开始阅读时,对于玛黎安的妈妈那那的尖酸态度有些疑惑及不认同,但再看到玛黎安的爸爸嘉里尔如此过份对待玛黎安后,实在是为玛黎安母女俩感到十分心疼。玛黎安曾那样盼望着父亲的到来,为了父亲与妈妈吵架,甚至为父亲祈祷,但父亲却把她锁在门外!这样回应一个小女孩的心意,是非常不应该的!更何况是亲生的骨肉。娜娜会这么说,果然是有原因的。不过,在读完嘉里尔给玛黎安的最后一封信时,很感慨。想来嘉里尔应是后悔将玛黎安的下辈子葬送在一个残暴冷酷的老鞋匠上,也很后悔和玛黎安的关系绝裂,并真心诚意的祝福玛黎安。人类是很奇怪的生物,明明知道最后一定会后悔莫及,为何当初还要做这样的事呢?为了金钱、为了名誉,可以连亲情都不屑一顾?明明并非如此。钱再多,也比不上最真挚的亲情!而莱拉与母亲的部分,莱拉的母亲真的太过注重莱拉那两个哥哥,导致莱拉被冷落。最远的亲人是比不上近在身边的亲人的!就算不断的去想念,不断的谈起他们的事情,莱拉的感觉也只会越来越痛苦。也是因为如此,莱拉才把塔力格当作她心中的哥哥以及最温柔的恋人。
阅读志此书之尾声时,心中是非常感动的。我想,莱拉要给她腹中胎儿曲的名子,一定是玛黎安吧。对莱拉而言,玛黎安是她的灿烂千阳。她给了莱拉活下去的勇气、希望,甚至是机会。她愿意一个人担下杀人罪,牺牲自己成全来拉的幸福,并以从容的态度面对死亡。莱拉与玛黎安的友情羁绊是十分令人动人的。若没有玛黎安的帮助,莱拉最后不可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最后,我觉得我很幸运,幸运自己并不是活在那种男女不平等的地方,而且在他们结婚的年龄还可以在学校学习。该知足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39.html
上一篇
自私的基因_阅读心得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