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_阅读心得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08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或许在这个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里,生物其实是个我们所不理解的东西创造的机器,每个机械都有一套求生的程序,这程序我们称之为『自私的基因』,即便是崇尚无私的人类也具有这一套基因,但这样我们岂不是顺着程序跑的机械,而没有自我意识
从『自私的基因』去看动物的表现,从雄性与雌性的择偶上、从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上,或是从社会制度上,在这里你会发现些问题,但你也可以从这观点里找出你想要的答案。
我的观点

一、自私者生存,无私者淘汰?
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下,每一个成功生存下来的物种,势必都带着一组适合环境的基因,例如amp;not;amp;not;:在沙漠中的仙人掌,便带者一组使叶子成针状的基因;热带的树木则反之,让叶子放大为了争取到一分一毫的阳光。然而,有一组基因是所有生存者身上都有的: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所造成的影响不需要任何的科学实验,只要在日常中细心的观察,就可从中发现它所带来的影响,像是黑头鸥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将邻居的孩子给吞下肚;而人类则常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权益。
二、自私的传承,利他的产生
在无数的基因中,脱颖而出的"自私",藉由生物的繁衍传承了无数代,他彷彿有智慧般的选择了和其他基因组合,使传承、繁衍更加没有风险。在不断地挑选下,生物宛如机械的程序被改写,从单独行动转为群体行动,伴随着群体行动而产生了利他的行为,但这利他的行为只限于群体里。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利他行为,我认为大多数都是也天生的、基因演化来的、一代一代的学习记忆在基因里的,如:狮子会捕猎羚羊,但却不会捕猎同类。然而有种动物却是需要靠着更多的后天学习而成就更稳定的传承,那就是"人类"。
三、自私变无私,从学习开始
子贡曾问于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认为当能否成为一位仁人,关键在于是否能藉由学习将自私的基因的影响压至最低的结果。
荀子也曾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amp;#20702;也。amp;#20702;,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人在还未经任何的教育学习下,其劣根性将崭露无遗,自私则为最大宗,然而透过教育、透过学习,人则可从只想着自己,变成替他人着想,甚至替社会、大我着想,将自私的想法给减到最低,甚至变自私为无私,根除劣根性。
四、先天自私,后天无私
还记得,曾经看过一则关于一位士兵的故事,他过去为了达成任务和为了生存下去,选择残杀其他生命,但后来他醒悟了,在后半生即便过着乞讨的生活,也会将身上的金钱全数捐给当地的孤儿院,自己只求可以吃饱和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从这件事可以发现,人类可以透过学习或经历,而主动的去帮助他人不求任何的回报,即便是这一组古老的基因透过有意识的压抑、改变,也能像不曾存在过一般,对人的影响越来越甚微。
在大自然的挑选下,无论是何种动物,天性即为自私,而基因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逐渐学会了利他的行为。而绝大多数的动物表现出的利他行为,皆为先天但却相当的简易原始,唯独人类的利他行为,因为需要透过学习而更精緻,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类和禽兽之所以不同,我认为便是在学,是否将仁义学起放入内在,并无私的帮助他人,如不学人类和禽兽则不在有任何差别,甚至不如,或许这也是人类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0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238.html
上一篇
神的病历簿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