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情却有情?――谈《边城》中的河川意象

    一、前言

流水无情却有情?――谈《边城》中的河川意象

    河川在小说中经常是一种具两面性的场址,从宏观视角而言,是固定地景的组成元素,细部上的流动特质亦同时可为故事背景增添动态感,其动静两宜的特性能够赋予看似死板的静态景观些许生气。

    在《边城》一书中,其文本也与流水的意象密不可分,无论是小说整体的场景设置,抑或是故事细部情节的刻画,均可从中窥见有关河流的叙写。下文将分别探讨河川在书中作为背景设置的描写,以及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联。

    二、故事背景中的河川

    在《边城》全篇当中,作者沈从文大量运用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边城”的纯朴印象,与民国初年书写现代化都市情景的其他小说作出显着的区别。然而河川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设置,其用意并不止于纯粹的自然描写,也同时作为人文活动的所在场域。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导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107

    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108

    在小说首二章中,作家以碧溪岨与茶峒二地为背景带出围绕两个家族的人事物。两章节在章首以依山傍水的相近地景意象,强调山水为两个故事场景的共同特征·并给予故事一条线性的地理轴线。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109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

    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令喜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上水追赶鸭子。110第三章故事带出端午的节庆活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铺展背景。此段对于端午庆典的描

    述,将原本仅作为固定背景的河流转化为人物活动的场址,巧妙地使河流融人故事的进程之中。同时以划龙船、捉鸭的热闹场景,借由河上的活动景物潜在地营造河川的动态性。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石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111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112

    相对于河川在茶峒山城的热闹场景,在小说中亦不时可见到对于河川自然纯朴一面的描写。透过翠翠祖孙及虚构旅客的行为描绘,彰显出河流的自然本色及山村的朴实人情。作家也借此安排强化了“茶峒繁华—碧溪岨清幽”的对比映衬形象。

    茶峒河港顺顺家、碧溪岨渡口翠翠家,两个家族均倚赖河流而生活,足见河川场景在《边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家选择以自然、人文的多元面向精细地描绘与河流相关的人事景物,藉河川的多样场景带出情节的发展,在逻辑上是十分合理的。

    三、情节铺排中的河川

    在小说写作中,前后呼应是十分常见的创作手法,用意其一是为了在变动的情节中使用相似的文本,以维系前后文的连贯性,或是作为伏笔制造悬疑;其二则是透过象征手法,将一种特定形象与一段情节制造潜在的链接。本节就书中数个反复出现的河川描写,讨论河川意象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一)河水样态奥年节联想

    水皆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

    这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身,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不可言的快乐。113

    初五大清早落了点毛毛雨,河上游且涨了点“龙船水”,河水已变作豆绿色。114,

    两段文本分别描写两次端午节的情景,前者为倒叙两年前,而后者为故事当今的时间点。以“龙船水”、“豆绿色”的相同字词描述河川样态,作为端午时节的关键字眼,提醒读者留意时间序的异同。相同的景色描述,也引出翠翠于两年前的邂逅记忆,以及两年之后对端午重逢的期待。

    (二)河滩地名与角色命运

    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还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115

    “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像疯子,毫不讲道理?”116

    天保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闪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早上顺

    顺家里得到这个消息,听说二老一早就赶去了。”117

    文中前后二次提及青浪滩、茨滩等地名,除了为河川的轴线添加上额外细节信息,强调为突兀。

    诸位角色以水为生的形象,也先行为读者提示河岸地点的存在,以便于后续剧情提起时较不此外,此处文本也为大老的死提供悬疑因素。河流的最险处——青浪滩在兄弟眼中是能够惬意过节的休憩点位,不及青浪滩险恶的茨滩却成为了大老的丧生之地。为情节增添一处未决的疑点,亦可视作河川细部描写对情节发展的贡献之一。

    (三)烟雾景色与人物心理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118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翠翠在船上无事可作时,便算着老船夫的行程。她知道他这一去应在什么地方碰到什么人,谈些什么话,这一天城门边应当是些什么情形,河街上应当是些什么情形,“心中一本册”,她完全如同亲眼见到的那么明明白白。119

    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经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120

    文章反复提及河面上的烟雾,用以链接翠翠对于远处的猜想与心中担忧。此三段文本在前后的语境中,看似单纯象征翠翠对祖父的关怀及担心,但在阅读了后续情节之后,我们亦可猜测此时翠翠正在遥想往年端午的回忆,或暗忖着今后的情感发展,凸显少女情窦初开的细腻心思。

    小说透过对河川本体或周边细节的反复叙写,以前后呼应的手法暗示或揭露剧情伏笔,带动情节发展。作家充分利用了河流的背景,十分自然地将象征意义融人文章。看似纯粹写景,实则言下有意,流畅地以河川意象贯穿全文情节。

    四、结语

    河川作为《边城》中的主要背景,于小说通篇中均可看见有关的文本描写。透过上文的分析与讨论,不难发现作家在河川意象的经营上十分细腻。将河流自固定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书中角色活动的人文场域,再进一步活用河川的动静特征,为小说细节增添活泼气息,同时制造出“边城”特有的纯朴气氛。河川的描写亦多用于开展故事情节,运用呼应手法暗示人物心境,并强化人物与河川的情感链接。河川的背景轴线设置,结合作家在自然书写中隐隐赋予的多样意象,着实为《边城》的文学性更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