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史记•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之异同
- 《学习教室》
- 2024-07-08 10:27:25

一、前言
凡有人类活动之处,必有经济之所在。又或者可以说经济学这一门学问,即为分析人们面临选择时,可能的偏好。这是身为初来乍到经济学系时,必然会听到甚至铭刻于心中的一句话。然而当我在阅读那记叙中国经济学渊源——《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相较现代经济学创建在数学模型分析地宽阔领域上,其内容更加着重描写于商业活动一块,记载了中国古代于贸易上的各项事例,用以佐证经济学现象。而这篇读后心得,则是我以现在对于经济学的了解,有所感而记之。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二、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一句富含韵律地、整齐地,简洁十六字,直接了当地说明了,人性,其根本便是逐着利益而去,深刻反映出那自利倾向,也正是经济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以理性地想法或决策,使己身获取最大利益,此过程称之为最适化。因此,便激发出了诱因,也意味着事情变得有可预期性,为理论与模型提供了基础,进而去推演出人们的选择或是行为。原则能见于整个市场、供需、成本、利益。这不需去刻意论证、同时不需多余地怀疑,此乃经济学上恒然竖立的,于人心之中根生蒂固的道理。三、供需
而供给与需求,是市场贸易的基底,也是活络经济活动的本质。遥望西方世界,中世纪时便有人观察到此现象:“价格越高,供给量越高,但需求量则减少。”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根据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趋向,价格数量最终会来到一均衡点,使得供等于求。
而在史记中,同样地也提起了此原理,计然曾如此说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价格太低,生产者会有所损失;价格太高,则变消费者会亏损,唯有在适当的区间,才能两者获利,达成平衡。
通过理解这一基本经济原理,经济体系可以更有效地运行,资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点,人们一直在追求供应与需求的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四、时机
另外,在买卖时机的讨论之中,以现代人的思维,经常能听见这么一段极为直观的话:“逢高卖出,逢低买人。”强调了价格在高峰时出售资产,低价则购人的经济策略。然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却用了一更加精辟的比喻来描写买卖的时机。“贵出如冀土,贱取如珠玉。”不仅使读者更能理解其卖出买进的时点,更令我佩服司马迁的记述笔法。
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文章中,记录些许事例,来阐释其他因素是如何影响买卖和贸易。如周期性的歉收或丰收对于农产品之供应影响、这种周期性因素对于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现代市场分析的一部分。货物的可存放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会对买卖策略有所变动。如果货物易于保存,那么生产者可以选择在价格更高时出售,而如果货物较难保存,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早期出售。
总之,这些观念和例子在史记中丰富了我们对于买卖和贸易的理解,并强调了不同因素如何影响市场行为和经济决策。这些古代智能与现代经济学原理相契合,提供了更多经济学教育的视角。
五、致富
致富是一个广泛追求的目标,并非单单拘限于职业所独有。“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在透过多方面的证据与例子情况下,我们能归纳出,尽管此些富有人并不一定身出原先就富贵之家,却仍然能赚得盆满钵满,累积出一笔财富,无非是因能洞见未来趋势的双眼,从中寻求商机:抑或是努力付出与勤俭持家,渐渐累积出了财富,甚至也有凭已一技之长,赚取金两。多元性,向来是突破框架的关键,也说明了经济中的机会多样性。
不同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这体现了经济社会中的灵活性。多种方式也强调了经济中机会的广泛分布,鼓励个体在多个领域中不断努力和创新,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追求财富的途径可以千差万别,但多元性正是经济繁荣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六、结论
尽管《货殖列传》中,有些部分与自己上课所学之经济学知识,有些些许不同,但在整体观念来谈,是有高度吻合度的。此文章,对于一个经济学生的我来说,有着不同的切人点、有着浅显易懂的概念、有着多方故事的赏析,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08 10:27:2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zuowen/8483.html
相关文章
- 1. 志者诗之本也是啥子意思
- 2. 绮梦踏林诗什么意思
- 3. 鲁智深圆寂那首诗什么意思
- 4. 不送玫瑰不赠诗的意思
- 5. 什么诗里有相逢的意思
- 6. 为诗之苗裔什么意思
- 7. 少年柔肠全诗的意思
- 8. 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