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民本思想――以《诗经・北风》为例

    诗•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论儒家的民本思想――以《诗经・北风》为例

一、前言

本篇文章想就《诗经》中的〈北风〉一篇,做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期望能够发现本诗与儒家思想的关联,以理解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的理由。本文先透过作品赏析,使读者对本诗有初步的了解后,再探讨其背后的儒学思想。愿能够一层一层的步入本诗的奥堂,探求其所蕴藏的真意与道理。

二、作品赏析在本赏析中,将会先透过单字的解释与通篇的白话翻译,来初步了解本诗的叙事内容。再透过与历史事件相呼应,或单纯以民歌的角度切入颇析〈北风〉诗。而本文将会着重在后者的讨论上。此外,本文将其统整为两种解释方法,并分别详述之。(一)字面解释1.字词解析第一及第二章的“雨”字皆作动词用,表示落下的意思。“雱”则是指雨雪貌盛,等同于“滂”,而第二章中的“霏”也表示盛大的样子。“惠”即是爱的意思。“其”为时间副词,有将要的意思。“虚”,一说是“舒”的同音假借28,一说即“宽”。“邪”及等于“徐”,表示缓慢的意思。“既”的意思为已经。“亟”则是“急”的同音假借。末二字“只且”则为语末助词,一说可翻作“了啊”29。而第二章中的“喈”,是表示水的寒冷。“归”有归宿的意思,或表示其他更好的地方。第三章开头出现两种动物,分别是狐狸与乌鸦。而“莫”和“匪”皆表示否定。“赤”与“黑”则代表两种动物的颜色。2.

白话翻译

    吹来的北风是那么的寒冷,大雪纷飞是如此的寒冷与凄凉。爱我而与我同好的人啊,我们一起携手走吧!犹豫不得,事情紧急,需要赶紧离开为妙。

    吹来的北风是那么的寒冷,大雪纷飞是如此的寒冷与凄凉。爱我而与我同好的人啊,我们一起归乡吧!犹豫不得,事情紧急,需要赶紧离开为妙。

    没有狐狸不是红色的,没有乌鸦不是黑色的。爱我而与我同好的人啊,我们一起乘车离开吧!犹豫不得,事情紧急,需要赶紧离开为妙。

    (二)诗文赏析

    在二千多年的解读历史中,形成《诗经》的多样解释方式,将个别的诗文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对应,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本诗亦不例外,以下将先就此种解释方法来颇析本诗。首先,<毛诗序>言:“<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意指本诗是因卫国国君的暴虐与政治上的荒淫,使得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选择离开卫国,逃往四方。另有学者认为,本诗是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官吏因事逃离都城的经过。然而,由于《诗经》中的“风”经长时间的流传而后被写定,即使最初的创作者是针对特定人物或事件・在长时间、大范围的流传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色彩必逐渐淡化・诗歌本身所引起的人心共鸣,才是最终被保存于《诗经》中的原因。

    故本文从民歌的角度切人,试分析诗句中各元素所代表的意义,例如:第一章与第二章皆是以北风的寒冷和雨雪的盛大做开头,究竟是代表了什么意义呢?而在每章的三·四句皆是人与人携手同行,他们是为何而行呢?又将行往何处呢?每章的最末二句都说事态紧急,是为什么呢?此外,第三章开头为何要提到狐狸与乌鸦呢?根据中国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从政治与爱情两个角度切人,对本诗作解读,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诗文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或道理为何?这两个问题,将在分析诗文的同时获得解答。

    1.政治

    首先,在首二章的头两句,皆描绘北风的寒冷与风雪的盛大,由此灰暗的色调与肃杀的气氛打开本诗”。设想处在冬季的冰雪严寒中,从北方刮起刺骨的寒风,眼前的景色只有枯萎的草木・及从天而降的冰雪・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会顿时间感觉到万念俱灰,这正是处于荒淫无道的政治体制下的感受,正如《礼记·檀弓下》所言:“苛政猛于虎也。”因为官吏的暴虐,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仿佛处于寒冬中的绝望与苦楚,人人都想脱离这样的痛苦。由此可知三章中的第三、四句“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归、车)”所叙述的,正是人民无法再忍受暴政而付诸的行动,即是离开此国家。与此相应的,三章中的最末二句“其虚其邪、既亟只且”所表达的紧急之意,便是亟欲远离暴政的心境与逃难时的仓促。因此,若以政治的角度作解释,诗句中的北风与风雪可以象征国政的混乱3。再者·《诗经》中常以动物代表其所要指涉的对象,如:硕鼠是指涉蚕食百姓的暴国君。本诗第三章也是同样的写作手法。赤狐与乌鸦在中国传统中,常被视为是负面的、不为人所喜的动物,有一说认为,狐狸与乌鸦既是要表达国家的危难,也是要指涉在上位的小人3。也有学者提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一句即是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更延伸用以指涉不祥之物。这两种解释,都可与前述政治的解读相应,代表国家有所动荡,已不再适合人所居,于是携手一同离去。

    根据前文所述,主角面对国家的混乱与主政者的残暴,迫于无奈下只能选择逃离而去。笔者认为此处的“离去”,可与孔子所说“危邦不人,乱邦不居”相呼应。当身处的国家不再适合人居住时,选择离去对儒家来说是一种可能的抉择。不只本诗如此,在《诗经·硕鼠》中“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亦是表达这样的心情。而人民的离去也代表上位者,将承受失去人民支持的后果。作为儒家的经典,<北风>这首民歌,正呼应孟子所言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此亦可以延伸讨论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君臣观,其说详后文。最后,再回到(北风)与(硕鼠)选择离去的主角,其虽然心中对统治者有所怨恨,但情感却依然温柔而敦厚,此正对应《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内核宗旨。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北风)的作者应该是受暴政所苦的人民。“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则可见即使身处患难之中,作者不仅在意自己,更顾及所爱的朋友或亲人,所谓“患难见真情”者正是此义。

    2.爱情婚恋观

    有学者认为〈北风〉亦可以解释为男女相约私奔远方的作品39,以下就由此角度对本诗作分析。首先,就其标题做整体系统性的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在《诗经》中除本诗之外,以“风”为标题的共有六篇,分别是:(终风)、<凯风)、<谷风)、<风雨>、<晨风>、<匪风>。而这六首诗皆是与亲情或爱情相关的主题,《北风>应也不会为例外。此外,本诗中出现“同行”、“同车”与“同归”词句,在《诗经》中常用以指嫁娶或男女相悦之事。

    若以此为基础,则诗中的各个元素所代表的意涵,应有相应的解释。首先,主角可能是嫁入夫家的妻子或妾侍,如此,诗开头的“北风”与“冰雪”象征男子暴烈的性情。狐与乌则同政治观中所述,是指不受人所喜的动物,而在此应可以指恶劣的丈夫。因此,可以将每章的开头解释为夫君品德或行为不良,未能善待主角。主角可能因长期受丈夫冷落,陷人忧郁之中无法自拔:或是遭受家暴,而身心灵俱创。在此负面的家庭气氛下,主角若继续滞留此家或维系此关系,人生实毫无希望可言,因此而感到悲怆。

    本诗以此紧张的家庭气氛的打开,使得逃离丈夫变成女子必要之举。而就在此时,一个第三者的出现,改变了女子的命运。其身份在诗句里无从得知,可能是女子的同乡好友,或是同情女子遭遇的乡亲,也可能是想追求此女子的男性友人。但不论此人的身份为何,其愿意与女子“携手同行”,可能是相约私奔,也可能是回到女子的故乡。而末句“其虚其邪”则是女子的焦急或逃离过程的紧迫。

    (三)古诗今看

    虽然《诗经》做成的年代已距今久远,但其中的所描述的故事却一再重演。尤其百姓因国政无道而紧迫逃离,是历史一再重演的悲剧,以下将以时事来互相应证。

    起于2022年2月的乌俄战争,已造成数百万乌克兰人离家失所,数以千计的房舍被摧毁,无数的家庭破裂。相同的,挑起战争的俄罗斯方也面临许多困境,其中就以2022年9月的征兵令为例。据报导,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布动员令征招年轻男性入伍时,时隔不到半小时,飞往土耳其或中亚的机票就遭抢购一空。同日不久后,机场与边境已满是伧惶逃离俄罗斯的民众,甚至可见到有母亲挥泪送别儿子的一幕,此一离去可能即是永别,因为若未来再回到俄罗斯,不是立即被送上战场,就是面临重刑的制裁。透过这个例子,不只将<北风>中所描述的逃难现场更加具象化,也可以发现《诗经》中所描述的故事,其实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儒家的民本思想

    《诗经》虽非孔子或任何儒者的作品,但读者可由诗作中,发掘许多儒家思想,此即《诗经》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本文所分析的(北风)诗蕴含的道理,包括:儒家在身处乱世时的处事之道、险境中对亲朋好友的思无邪情感等等。此外,透过诗句分析与延伸探讨,也可延伸至儒家的君臣责任观与民本思想,而若将此责任关系放诸个人之间,尤其是爱情婚恋观中的夫妇关系,也有其值得讨论之处,以下将分别申言之。

    (1)君臣的责任关系

    再回顾赏析本诗的两种观点,政治观中的主政者因为治理不当,而使得百姓离开此国并逃往他处;爱情观婚恋中的丈夫因未善待女子,而使得女子离他而去。二者皆可呼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互尽责任的君臣关系。当上位者(也就是君)负担责任并尽到义务,则使得下位者(也就是臣)能享有权利。而在下位者享有此权利的同时,同样也需负担义务,使上位者拥有相应的权利。透过双方之间互尽责任与义务,使得对方获得应享有的权利。在这样权利义务的关系下,将自然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而上位者与下位者并非主从关系,而是互相负责与依存。

    同样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也适用前述的交互关系。当人民对国家尽一定的义务,则使得国家有处份事务的权利。举例而言,中华民国宪法第十九与二十条:人民有纳税与服兵役之义务,使得国家有使用经费和动用军队的权利。而在此同时国家亦要对人民尽责任如:提供社会福利、健全的经济生活、完善的司法救济等等。因此,一国的领导人绝非国家的拥有者,而是要以人民为依归,尽到其义务,使人民享有权利或幸福。而国家拥有军队、警察制度与公权力的处分权,相比手无寸铁的人民,其权力之大,自不待言,因此,国家便须对人民负起更大的义务。笔者认为,这也正是民本思想的基础,将于下段详述之。

    (2)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以下将举数例申言之。首先,孟子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2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后为国家,最后为君主。而这种“民贵君轻”的概念即点明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然而这并非指领导者不重要,只是其做出的决策与权力的行使,需回归到人民的幸福。此外,领导者也不可因为身居高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忘却了应对人民尽的义务。并不只孟子有这样的言论,《左传》中有“民,神之主”的论述:《尚书》亦提到“民为邦本,本固君宁。”这都可见儒家的””民本思想。

    再者,《荀子·大略篇》中谈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同样彰显了民本思想的内核价值。意即人民的存在并非为了国君,但国君的存在却是为了人民。以现代来说,即是“国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的展现。要之,国家并非凭空诞生,而是基于人民的赋权,所以一国之主权理应归属于人民。而人民透过“社会契约”赋予统治者权力,以代替人民处理事务。因此,统治者并非拥有一个任其使唤的国家机器,而是如腓特烈大帝所自称的“国家第一公仆”。

    若将此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反面观之。当上位者不尽义务,那么人民将无法享有应得的权利,此权利义务关系将崩坏与彻底瓦解,而届时上位者亦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43孟子以桀、纣为例,讨论为何其最后会遭商汤与武王的攻伐而失去统治权,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失去人民

    的支持。由此可见若统治者为政不当,无法使人民享有权利,则将丧失身为统治者的权利。而此也呼应荀子所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只是浮于水上的小船,其或翻或浮全看底下的水,也就是人民。因此,人民在一个国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也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而(北风)诗中,因为统治者不善尽义务,未谋求人民的福祉,则最后将面临人民出走、国破家亡的窘境。

    (3)夫妻间的责任关系

    前两大段所述之君臣间的责任义务关系,若对应到单纯的人与人关系亦是成立的·爱情婚恋观中所述的夫妻关系也不例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只是主词从君与臣变为夫与妻,两者同样并非主从地位,而是互相尽责的权利、义务主体,由此,和谐的夫妻关系才能够创建。此外,儒家思想中亦有对夫妻间互相敬重的论述,如“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45?”即是一例。而若不敬重妻子,就如《北风》中所描述,则将面临妻子背离而去的下场。

    四、结论

    透过《诗经·北风》富有画面感的文本与紧张的情节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角在逃离时的仓促与慌忙。而不管是以政治或爱情角度作解释,都可以发现,其逃离的原因可能在于相对者未善待之。而这之中也就隐含了儒家所说的“君臣、臣臣;父父、子子”的责任关系,也就是双方须互尽义务,才能享有权利。若君不君则臣将也不再为臣,反之亦然。若将此关系运用到国家与人民,则就是民本思想的展现。若有统治者未尽其所应负担的责任,则将如《北风》中所描述的,人民将远离其而去,统治者也将负起庞大的代价。同样的,若将此责任关系放诸夫妻之间,亦能成立之。可见儒家的思想有其一贯性,因此,“君臣、臣臣:父父、子子”背后蕴涵的思想,可以运用于各类人际关系上,并以此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诗经》作为儒家教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