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及注释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写到夜已深了,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也一定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接下来的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由自己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时,也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中的“杜郎中”指杜元颖,诗人与之交谊甚笃。据《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六小传,王建在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末年曾任太府寺丞,知蜀州事,与杜元颖分属僚友,二人多有唱和。这首诗即写于一个中秋月夜,可能是与杜元颖唱和之作。王建简介
唐代·王建的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 王建的诗(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