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资优班,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读书心得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5:09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芬兰教育在全球教育评比中名列前茅。因为家庭因素,与家人远赴北欧芬兰的作者陈之华,为了安排女儿入学,开始对芬兰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一步一步理解芬兰的平等教育如何有效的发展,到"人本"出发的教育方式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有何不同?藉着作者深入而全面的剖析,读者得以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探芬兰教育的奥秘。
我的观点

我们教育的问题近几年来吵得沸沸扬扬,这个世代的我们正是接受我们教育的一群,在不断的考试、写试题与背诵课本知识的道路上不断轮迴再轮迴,究竟我们会不会不知不觉的被塑造成"考试机器"呢?而学生努力循着教育体制学习与读书难道终究只为了一个目标:"考高分"吗?这些在脑中浮现的问号让我进一步想关心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与现况。
在人口数约541.4万人的芬兰,是我们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大家总说人多精英多,但这一点似乎不适用于芬兰,在OECD(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每三年一次PISA测验中,芬兰样样名列前茅。芬兰人理解到自己无法靠着强大的军事武力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因明白自己的弱点,才让他们看清人民的实力应该在武力之外的方向上着眼规划,而"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
教育是人生大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在芬兰教育两个轴心思想中,芬兰人就抓稳了"终生学习"第一个轴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后,芬兰人理解到要实现"终生学习"就必须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不让小孩从小就排斥读书,如果养成"与书为伍"的习惯,将来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便不会因为疏于阅读的问题而放弃追求"知识"。为了培养阅读的习惯,芬兰图书馆的设立非常普遍,更设有行动式图书馆,让在偏乡地区的居民也能享有图书资源。为了能让世界看见芬兰,"语言学习"与"国际观"亦是芬兰教育的重点,芬兰人在开始接受国民教育时,必须选择学习瑞典或芬兰语,到了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英文,升上八年级之后,则可选修其他国语言,如法语或德语。如此重视语言教育的原因,是因为芬兰人深切的明白,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全世界不主动来关注自己,那自己就要主动走向全世界,而"语言"就是与世界沟通最有利的桥樑。
芬兰教育的第二个轴心思想,就是一切由"平等"与"人本"出发。在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他们相信只要老师们在教学中给予耐心,并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与操作,则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内容。而推动这教育观点的原则就是"小班制",在一个学生人数不多的班级,老师较有办法顾及到每位学生,如此才能真正达成平等受教的目的。可能大家会有个疑问,毕竟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与状况大不相同,在学习的路程中,必定会有学习能力不如他人或身心障碍者,那该如何让这些孩子跟上一般孩子呢?在芬兰教育中会为需要特别辅导的孩子设立学校或班级,而老师们会花更多时间与耐心陪伴这些孩子,让孩子们不会因为读书的挫折而放弃学习。而真正让芬兰教育挂上"平等"这个招牌的原因,是因为在芬兰学校不存在学生之间成绩的竞争与排名,"考试"是用来测验自己的能力,并不是用来竞赛的工具,于是学生读书的目的便不在于考高分,而是将读书当作兴趣与习惯。
在我们,学生们往往为了成绩而拚命读书,读书与学习从小时候的兴趣渐渐转成升学压力,在读书的路途中,承受不住压力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追求知识。人的学习就如同橡皮筋,一旦过度拉扯,总有一天将会弹性疲乏,失去原有的功能。芬兰教育深切明白:如果给学生太多压力,反而会对学习造成反效果。
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无缺的,这也让我们开始省思,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什么才是真正适合我们学子的教育制度呢?藉着阅读这本书,我学习从不同的视野分析我们教育,从根本与人性方面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非只是乡愿式的接受或是激情的谩骂。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12-23 10:45: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650.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