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孩子-读书心得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5:05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于喀布尔,父亲为阿富汗外交官,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举家迁往美国寻求政治庇护。《追风筝的孩子》是他第一本小说,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在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大受好评。
我的观点

第一次看《追风筝的孩子》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当时只看懂剧情的发展,感受不出它的悲伤。而此刻我经过了知识和岁月的洗礼,成为高中生,我知道:主角所遭受的,是整个时代造就社会的不幸。当时,阿富汗原本就不富裕,又因为苏联极权势力的介入,使得阿米尔全家不得不逃离阿富汗,这个破碎的国家,破碎的家庭,破碎的人儿,流浪—只为再找一个家。
我认为一个故事如果想被写入历史,就必须把历史写入故事,使生活在不同时空都能感同身受,因为故事可以被写,但历史不会改变。此外,故事及生活,生活中的文化是因地而异的,如果在故事中融入当地的文化色彩,定能使故事更添风味,甚至具有学术价值!例如金庸,这位说故事大师,在他之前,武侠小说层出不穷,但他一写,其篇幅之大,融入了壮观的历史事件,部部皆是上乘之作,后人望尘莫及,之后就鲜少有人创作这类武侠小说了
2004年《追风筝的孩子》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同样精采,其中有个片段令我印象之深。阿米尔归来,向老妇询问拉辛罕的去向:"他去哪了?""我没问。"老妇。"他会回来吗?"阿米尔。"他离开这个世界了"老妇。这就是年长者累积的智慧,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出门,可能会去一个地方继续生活。
哈山小时候对阿米尔说:"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做。"事过境迁,长大后,阿米尔对索拉伯说:"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有一阵子,我总觉得小说里常把情感夸大,把主角的情怀写的可歌可泣,我变得不大喜欢看纯文学小说,直到上了高中,开始吸收写作方面的知识,我发现,这就是文学,把人们隐晦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动人心。现在再回到阿米尔的话:"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我明白了作者的心思,不同的时空,阿米尔依旧坚守这份友谊,这就是友谊之美,在逆境中接受泪水灌溉而绽放的—沙漠之花。
追逐风筝就像是在追逐一个梦想,哈山是追风筝的孩子,他不必看天空就能追到风筝,我想,那是因为他心中有方向,让他比别人早追到风筝。风筝是逆着风才能飞翔,我们追逐梦想也是逆着人群的方向寻梦,有时在黑暗中找不着路,有时前方的强烈光线刺痛了眼,使得变得我们畏缩不前。我高中参加的社团是家长、学校、老师们公认最忙的社团,然而,我在社团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舞台上,藉由舞蹈表演找回从前的自信,大方的展现自己;在舞台下,我学习到如何合作、讨论、解决纷争,纵使爸爸妈妈担心我的身体健康、和课业,但我心中有股力量,督促着我坚持下去,我从来没有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现在,我学着长大,让双手有力量去操控风筝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12-23 10:45:0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644.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