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原"味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2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谢世忠先生正值硕士青年时,常逗留于花东阿美部落,而后得知我们文献馆希望有人做关于原住民传统祭仪的研究,于是和刘瑞超先生共提计画,记下阿美族的本地传承延续或创造的过程。
此书介绍了部分花东部落的丰年祭进行方式,并与现代都会举办的联合原住民丰年祭作比较,且对族人们的文化认同作深入讨论。
我的观点

身为一名居住在台北大都会的原住民,接受的教育和资源普遍是大众化的,即使有固定至语言巢学习阿美语,也不过只是接触课本上会出现的单字和句子,且教学的内容通常是固定的几本书,但除此之外,老师偶尔也会的讲小时候在部落发生的小故事,介绍阿美族的习俗与文化,"学族语很重要啦!不过不知道我们阿美族的文化怎么行呢?"他常常这么说。
这本书介绍了部分花东地区阿美部落的丰年祭与年龄阶级的变迁,随着逐渐现代化的社会,留在传统部落的族人越来越高龄化,大部分青年和青壮年都到都市找工作,而阿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丰年祭几乎成了族人们唯一可以回乡见面、叙旧的场合,可惜的是,丰年祭为期一个多礼拜,在都会打拚的人们常因为工作或公司不让员工请那么长的假等问题而无法参与整个活动,甚至根本回不去家乡,部落的年轻活力越来越少。
坦白说,我也是很少回家乡的族人之一,家中只有爸爸是阿美族,而他在暑假期间时常出差,我也有不少活动,再加上暑假往花东的火车实在一票难求,于是让惰性战胜了回台东的意志——今年就别回去了吧!因此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参加过真正的丰年祭与年龄阶级,对我来说,可能也只是课本上出现的名词与老师口中描述的那样模糊的景象吧!
近年来***不断推动本土化,原住民事务委员会与立法委员也积极的努力,使得部分都市也纷纷在丰年祭庆节(七、八月)举办"原住民联合丰年祭",让不能回乡的族人们可以在"异地"也可以共襄盛举。我曾经在某个会场参加过简易的年龄阶级,依照年龄大小,每五岁为一阶级,同阶级的族人正襟危坐地听耆老的族训,还有他年轻时期的年龄阶级制度如何进行等。我想在场的族人们应该都大概知晓正式的年龄阶级的进行方式与重要意涵,但在都市实在无法将部落整套的制度复制过来,意即传统年龄阶级的维护可能会出现改变,甚至面临传承困难的危机,这是一项警讯!因此大家都很认真的听从耆老的指示与讲解。
对于部落传统的丰年祭和都市办的联合丰年祭,有些人觉得丰年祭只要众人欢乐的跳大会舞,参加一些趣味竞赛的活动,差不多就是这样;有些人觉得传统的丰年祭比较好,甚至大肆抨击都会的丰年祭:很少人穿着整齐一套的传统服装;流程跟部落根本不一样;全部都是趣味性的活动和歌舞,丰年祭仪式的意义被抹淡了等等。都会的丰年祭是为了不能回乡的族人们而举办,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参加的人们需要知道丰年祭背后的真正含意,我想流程大部分被趣味竞赛与大型歌舞表演所占据是为了发展观光,让非原住民族的人可以参观、理解丰年祭部分的进行方式,进而认识原住民族的文化。
身处在都市的丛林,我们学的不是设计陷阱、射箭和织布,而是知识和现代社会必备的生存能力;我们猎的不是山猪,而是薪水。不得不承认要回到原始的部落生活很困难,许多人也很不愿意,都市的阿美族可能不清楚整个丰年祭的详细流程,但要知道这庆典相当于汉人的农曆春节一样的正式,还有对上天、祖灵的感恩与祈福,唱歌跳舞是表现喜乐的方式。即使在都市,阿美族人的心仍有一部份是来自于家乡,我要勇敢地说:我是阿美族。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12-23 10:44:1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565.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