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只为分数高?学习看见,学习对等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12-23 10:44:10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比起知识上的读书,作者更爱心灵上的阅读!酷爱阅读的作者,每有佳言,必定誊录,或做为其座右铭,时时警惕自己,并实践于生活,可说是这缺乏典范的无常世代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字里行间,均可感受到作者的信念,内自省、找自我、宏观看世界。他带你感悟平凡事物的气息,不盲从主流,也微微能感受到,他不是认同哪位古今名人而着此书,而是秉持着信念提笔,然后援古证今、旁徵博引,就为了传达美的事物、传达感动、传达爱!

我的观点

2学习只为分数高?学习看见,学习对等


  学习只为分数好?

  学校是为了让一群到了学龄的孩童们,学习知识、学习生活、模拟社会、模拟职场而建立的。所谓适性发展,就是在师长们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长才或兴趣,并且由师长们辅助发展,在这学期之前我都是这么想的。

  我有一个在学生会的朋友,他的能力被学生们看好,也深受学校老师们的青睐,他被举为会长候选人,虽然对于现任会长可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当选了必定是理所当然,毕竟他的人脉、能力与无与伦比的热情,正是作为学生代表,我们所认为最合适需要的。

  但是参选学生会长有明文规定的必要条件还有一项──就是学期成绩。

  由于他没有达到标准,在导师极力的否决下,在参选前就被刷了下来。

  而学生的期待落了空,师长的认同也瞬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想问的是他们到底看见了什么?

  学习看见。

  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看得见"一个东西一样事物,其实是大脑把其他东西都"抹掉"了,换句话说要真正"看见",其实很是困难。我偶尔也会扮演领导者,我清楚地明白要实践一个理想背后得投入多少心血,有些人被看见,有些人没被看见。在一个团体里,看的见的是技术、制度、规章、业绩、专业知识等,看不见的是人际沟通、理念想法、态度风格等。遑论实践一个理想这么远大的事,单单一个活动就如此了。

  而我想某些师长只看的见分数吧!摁……因为只想看,所以只看的见。

  为什么要否定这个孩子,学校的适性发展难道只是个标语吗?在职场上难道也是以考卷上的分数来评断一个人的吗?为什么明明制度是人订出来的却不能够变通?守规矩确实是世代的生存之道,但难道就比因此毁了一个学生的信心还值得吗?我也能够明白设立门槛是为了筛选并且用来评估你是否会为了某件事而付诸努力,也可能让他做了会长后成果并不照我们所预期,但是你们在做之前就以偏概全的否定了这个人,我觉得这真的很不妥,也很令我觉得可惜。

  可惜了这个学生、可惜了教育。

  我所针对的,不是人选的满意问题,而是大家看东西的角度问题。我也不专指学生会之事宜,包括干部等,难道出来领导的人、写日志的同学,那些所具备的能力都和分数一样一致吗?正比、反比,不一定吧?

  现在的教育,是否只剩下了考试分数,再也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的热情、他们的能力。

  要不要相信专家的话?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在变幻无常的世代里,我们越来越搞不清未来趋势、企业走向;于职场五花八门的社会中,对于自己以外的工作可能不是那么熟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专家,透过他们我们补足自己所缺,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安定剂,不致于让人们过着无知的生活、活在徬徨里。

  这让我想起了好一阵子前的毒牛奶事件。

  不知道是谁先发起的,说是牛奶里居然掺有雌激素、抗忧郁剂、止痛剂、避孕药及动物用药残留,使得消费者掀起一片恐慌,为此《商业周刊》也跟风写了一篇更是制造人民恐慌的报导──《牛奶骇人》,媒体更是大肆挥毫,写得天花乱坠,网路上也尽是些毒牛奶有多可怕多可怕千万别碰的文章,也有的专家,开始质疑并且发表模糊的言论使民众困惑到底该信什么。又不知道过了多久时间,才有一篇像是救世主般的报导降临,用力的推翻了关于毒牛奶的一切荒唐言论,才正是平息了这股风浪。

  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网路上吸引人目光与注意的,只剩下夸张耸动的言论。公正客观的评论者或者把关的专家,在商业机制下,一个个被淹没与淘汰,为此我们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相信谁?谁才是专家?或许在这样的世代里我们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一再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有很多很多,曾有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聪明,是能分辨是非对错;而智慧,是能分辨人之善恶。"我们唯有更谦虚、更谨慎的去接触每件事情,培育出宏观的视野,去筛选出最客观的事实,不要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只能跟着风前行。

  辨别是非和宏观看世界、看一个人真的很不容易,我也去上过几堂类似这样的课程,老师给了我们一则报导和五分钟,要我们熟读,然后他问我们,这篇报导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觉得什么地方很奇怪?重点倒是说得出来,要我们找碴,还真找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各个张嘴歪头,来回读了几遍还是看不出来它怪在哪里,老师笑了一笑。

  那是一篇上过首页,标题是蓝光DVD恐造成黄斑部病变的新闻。

  内容大概就如标题所说,我们读完后也明白它在讲蓝光片带给我们的视觉伤害。但是我们就仅只是看而已。老师开始解说这则报导的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其实报导所说的蓝光,指的是萤幕的蓝光光波,再者,所谓的蓝光片的意思是它的读写头是雷射蓝光,能使画质较好,仅此而已。所以意思是说,我们看的是蓝光片播放出来得画质较好的电影,而呈现电影的是萤幕,而萤幕有所谓的蓝光光波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结论就是,无论你看皇家级的或劣等货的光碟片,只要你的萤幕没有变,那个萤幕对你造成的伤害就不会因片而有所差异。

  听完之后我们大家有的沉默,有的脸上写着豁然开朗。

  老师停了一下子要我们去想,他问我们要怎么去读一则讯息?怎么样去筛选过滤其中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商业机制,很多专家都不怎么专家了,明明应该替我们筛选、编纂、验证的记者和编辑,是这领域的专家,现在却只为了报社每天的报纸版面问题而随笔抄抄、随手写写也不管正确与否,这真是个常见的例子。

  以前可能只针对有兴趣的东西,但我真的从那天开始,无论看到什么讯息,都会先牢记在心,但是一定秉持着疑惑想确认的心情在有空或者当下就翻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我会开始读各方面的说法,去求证、整理然后问老师或和同学讨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不但能更深入理解一个议题,也不会造成危言耸听的延续,更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秉持更谨慎的心情去求知新物,然后内化。

  "相机不过是道具,最重要的是眼光和心。"──某摄影大师所言。

  让我想起了《白日梦冒险王》片中那个摄影师在山上说的话:有时候真正感动的时刻,我并不想让相机干扰我,而用眼睛真正去记住它。

  将这两句话想得深层一点,你应该能和我有一样的感动,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让你自己去想。

  学习对等。

  "如果你们真的有自信心,真的有自主性,你们就不会痛恨一个人,会比较同情他,这种同情就是关怀。"

  在班上总会有一两个同学和自己处不来,你可能也很讨厌对方,我当然也有,但渐渐的我发现我的心态慢慢的从一开始的反感到讨厌,然后最后变成了同情,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只知道我慢慢的想去理解对方,想试着放下自己心中的成见,不要让"对方可能会对我怎么样"的不安给吞噬,这其实也是一种信任,我也慢慢的相信其实对方可能不会去刻意毁坏我俩之间的冷战氛围,然后我就慢慢得不那么讨厌,反而从别的角度看对方,认为其实对方在某些时候还挺令人同情的,有些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全顺从他的意,而那件事情的发生就促使他讨厌我、毁谤我,然后有了现在的情况,我很同情他,同情他因为别人的背信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每天必须背负"憎恨"、"忌妒",来讨厌我这个人,想想其实他也满辛苦的,而每天因为这样而弄得自己不爽,便是真正辛苦的来源。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了理解。

  我特别特别喜欢林宥嘉一首名为《感同身受》的歌,每每开始对谁或某物感到憎恨厌恶时,这几句歌词就会在我脑海里反覆诵着──"你怎么能挨过,如果那个是我,可能比你更失落。""我想说,每个人都差不多,不一样的血肉之躯在痛苦快乐面前,我们都是平起平坐。""有那么多人在寂寞,就没有人寂寞。"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讨厌对方的痛苦,甚至无论是什么样的痛苦,都能够变的清淡,因为有着相同的痛苦,所以能够理解彼此,最后透过关怀,能够获得解脱。作者也认为痛苦的时候主动去安慰别人、需要鼓励的时后主动去鼓励他人,能够因此而获得慰藉、得到能量,平起平坐之后,就没有人寂寞,因为有分享、有同伴。就和《火影忍者》里的主角鸣人一样,自己虽痛苦着寂寞着,仍然去安慰别人,拯救他人,我相信他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其实感触真的很多,但是很多感悟你能确实感受到它的存在,却还不能够找出任何形容词来完整形容它;很多道理你好像突然明白了,但好像还不能够整理出来。其实这本书的每个章节读起来只要一闪神可能就会有点连贯不起来,毕竟很难得能有像侯文咏那样幽默诙谐的作家,所以读这本书时,稍微,需要有点认真的态度,但是读过后,真的会有所感觉,或沉重、激进,或慷慨、莞尔,但这些都是你清楚感受到爱的证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