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人意十六年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45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王鼎钧,出生在山东,因时代背景,他踏遍中国,来过我们,旅居美国,看过世间种种,着有《开放的人生》等多部作品;在这本书中,他以独特的眼光,看伴他走过人生的基督教,结合各家不同思想,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将自己的诠释呈现。书中探讨文化与宗教、论爱仇敌、谈论宗教与文学等多项议题,此外尚包括作者的见证与作者对基督教某些未交代清楚的部分,加以补强、解释。
我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从小跟着母亲上教堂,于今信主六十多年 … … 时代思潮和个人的人生观也不断出现修正,我仍是个基督徒。"而我,从小跟着父母上教堂,于今信主十六年,虽然尚未经历太多社会的考验与人生历练,但我也有属于我自己的信仰观。由于父母在教会认识,因此我从小在教会长大,每周接受教会的教育,一直以来,将圣经故事视为理所当然,并未多加思考其中意义,直到初中,我才逐渐有些领悟。
这条信仰路走来并非一路顺遂,生活在我们,基督教与我们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尤其记得仍在就读幼稚园时,午餐时间,我兴奋得坐在餐桌前,双手合十祷告,就像在教会时老师教导的一样:吃饭前要做谢饭祷告,却没想到,同学们觉得这模样很滑稽,便一边模仿一边嘲笑,此后,我再也不在同侪面前祷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个信仰让我抬不起头,我被别人贴上一个标籤区别─我是一个基督徒。如今想起,毕竟基督教在我们占少数,这种小小的文化冲突终究难免,想想古往今来,多少战争也是因为宗教的不和而挑起的,基督教排他性极高,更容易引起争端。
然而,在书中作者提到宗教的排他性能否缓和,可以想像宣教师定然排斥释迦牟尼,甚至排斥早已在所有汉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孔子与儒家思想,但仔细想想,这些宗教或思想所要阐释的真的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宗教间可以互相抨击排斥,但凡是对方的缺点,自己也有,凡是对方的优点,自己也有(p.155),原先互相排斥,一转念也可以成为互相对话,甚至彼此补足;思考其中涵义,愿意欣赏、学习,这都是提升自己很重要的一环,而尊重与包容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具备的。
最近几年来,我慢慢体会到信仰基督教最独特之处─爱。在《新约》哥林多前书中写道:"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为什么?而《新约》中的两大诫命,其中一项便是要"爱人如己";圣经一再地提到爱,爱是什么?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忌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而我说,爱是能够深刻体会理解对方的感受、关心对方需要,愿意无条件为对方付出。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被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爱过才真正活过。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和同学吵架,被同学排挤,每天心情都很差,但在教会与信仰中,伙伴们都愿意无条件的接纳,即使我有多么不完美,他们都愿意倾听我心里的委屈,因为有他们,使我感受到真的有那么一位天父深深爱着每一个人,我也开始试着理解身边的人的想法与感受,学习爱身边的人,我与人的关系也因此大大的改变。爱,不但减免别人痛苦,也减免自己痛苦(p.25),而爱有大爱,有小爱。最大的爱是"爱仇敌"(p.27),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功课。
回首过去十六年,虽说基督教的信仰是我从小便密切接触的,却有一段时间我相当不以为然,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才逐渐开始真正理解;这信仰路走来,是蛇行的、是迂迴的,成功失败,亲近背离,相信否认,一次又一次,纵使艰辛,却发现沿途充满盼望,若是没有再重新认识信仰,原先自卑的我,早在半途便放弃,不会一直走到今天。一路成长,就像蝴蝶蜕变,从无知的小毛虫,经由蛹的历练后摇身一变,有这个信仰,现在的我,已经不同。
因缘际会下,我读到这本王鼎钧的《心灵与宗教信仰》,让我以不同的角度再次检视这么多年来伴我走来的信仰,看宗教与艺文界、基督教义的不足、基督教与佛教等平常很少探讨的议题,这些内容让我重新思考信仰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所信仰的是什么?这本书是作者人生智慧的结晶,他向我们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现在我也要做世界的光和盐,继续写下我的生命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8-29 11:11:4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9302.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