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读后感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08-29 11:11:04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简媜,1961年10月出生于我们宜兰县的冬山乡,国立我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自称为"无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她的创作风格多变,从乡土亲情到社会观察等都是她创作的题材,是我们当代重要的散文作家。曾与陈义芝、张错等人合创了"大雁出版社"。
她的主要作品有:水问、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以及女儿红等书。 〈本文参考自网站:简媜-维基百科〉

我的观点

2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读后感

这本书真的很悸动人心。它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同时也是一本游学志,还是一本提供我们人生道理的哲学本;让我们理解我们跟国外在文化、生活方式等的差别,是多么不同,以及更重要的人生道理来提供我们各种省思。
从书中我理解到我们的教育体制是目前我们需要改善的最大问题之一。美国,书中作者孩子留学的地点所在,从平常教给孩子们的习性就有很大的差别:国外课后作业少并且注重在阅读的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性。反观我们,课业繁多,使的从小就无法让自己养成每天阅读之习惯。国外也很注重课后活动,尤其到了美国这情况特别明显,总是看到有一群小孩自学校放学后就快马加鞭,跑去别人家问:你可以出来玩吗?我们则是一天到晚找补习班,这里补,又跑到那去补,好像永远补不完似的。但我们想想,这样确实有比较好吗?当然,有些"我们主义万岁"的人一定会认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呢?而且如果每天这样只会玩,那以后要跟别人论什么竞争力,别说竞争力了,连能力都没了! 从小没了阅读习惯,只是一贯的被教导要写考卷,一遍又一遍,今天写完明天再一遍,孩子累了,自然就不会想学习下去。这样斯巴达式的教育真有比较好吗?
回到美国,他们从小就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塑造了爱看书的小孩子,也造就了他们人生后来学成的自动学习习惯。不成天把孩子关在补习班或安亲班,而是父母常常陪小孩子出去运动一下,轻松过每一天,这样的生活不也很美好吗?
品德、伦理观念、礼让等作为我想也是我们应继续学习的地方。别国,像是美国、日本,尤其刚从北海道回来更有此感触:他们人都很有礼貌、谦虚,从小就被严格管制自己的言行品德。我们这方面的确欠缺不少。有时甚至还有类似的新闻:一个初中生不让座给一位老先生〈或老婆婆〉甚至是把人家甩开或以言行恐吓道:"滚开!"难道当时在那辆公车或捷运上的人都没发现吗?不,是他们可能不敢出来主持正义,而导致那些已犯下错误的人一错再错。
美国,他们从小除了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及能力外,也很严格要求一项能力──意见发表。例如:他们每个学期都有一个研讨会〈类似我们今日的班会〉,主要在检讨这一个学期来,自己的成长及可以改善的地方,老师规定每个人都需要发表意见并发下一张纸,在上面写完再交回给老师即可。还有一个,他们有一门课程叫阅读课〈我们称为国文课〉,除了会教一般的课程外,有时也会带到图书馆借书,里面有一个"图书馆馆家",会由他来主持一个小型的读书会,旁边会放小纸片,让想推荐自己看的书的人写上推荐书名、大意、推荐理由等的相关资料。有一点让我最感动,就是他们是不需要规定的,自然会有一蜂窝的小朋友窜出来,幸好规定一次最多两名,不然图书馆的人一定会很疲累。
作者以及她的家人们一同前往美国游学,作者的小孩是个小四生,一开始,难免有些不成熟,甚至调皮,但渐渐的经过再美国Dunn小学的薰陶下,逐渐从青涩懵懂的小孩子,到一整个学期下来已经是个会处理自己事物,并且懂事的小大人。这样的转变,学校是如何做到的呢?老师的细心教诲,学校的包容,作者因而有所感慨: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各种对我们来说新鲜的事物,是人生福分,抑或者是缘分注定?因此,到了要告别之时难免有些不舍,不仅仅是作者的孩子,自己也是一样的心情,但作者也领悟到了:虽然即将要离开,但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才是另一种开始,尤其对这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这世界还如此广阔,说不定以后的某一次巧合又或者说思念之情,让他们又重返科罗拉多,是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宽阔。
我们虽然风景如诗如画,人情味很够,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改善。本书不仅仅只是让我们理解到各国教育方面的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办学者的心态。什么心态?面对这大世界的宽广心态,独立人格培育的心态,或者面对更不一样事物的心态。我想,这才是这本书真正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