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追风筝的孩子»之我见
- 《读后感》
- 2024-07-17 10:28:42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父亲为阿富汗外交官。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随全家逃往美国寻求政治庇护。
故事描述一位小男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阿富汗家庭,家中的僕人阿里的孩子哈山是与主角阿米尔从小一同长大。感情相当要好,但在阿米尔的背叛与冷淡回应后,两人渐行渐远,最后阿里带着哈山离开。随着阿富汗政局的更递,主角也被迫被主角的父亲带往巴基斯坦,之后在美国安定生活,殊不知下次再回到家乡已是三十年后的事了。
我的观点

情同手足的两人,因为身分阶级的不同,总是有一个是站在另一个的头上,哈山至死仍忠心向着阿米尔。背叛让阿米尔内心充斥着不安的情绪,隐藏这一切让阿米尔面对哈山时冷漠又希望哈山能反击他,让他的心里好过,但哈山仍是一个忠心的僕人,顺着阿米尔不做反抗。阿米尔带着心中的缺憾离开阿富汗,殊不支再次回到阿富汗,人景全非。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误会是难免的,心中会有放不下的因素,但时间久了,来不及挽回的人、事、物,那种遗憾在心里才真的是陪你走一辈子。人生老病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循环,人生遇到的风景,有些并不那么美好,像政治受难者黄温恭,对人生的期待与未出生的女儿还没见上一面就被判刑,但在他的遗书中对孩子与这个社会的期待也不因为这个***给他的遭遇而完全失去希望。如果我们换个心态,或许留下的遗憾会少一点。有时候身不由己,被这世界的时局迫害、离开,国家政权的更递,战火无情的摧残下,受害的永远是那毫无反抗之力的人民,对抗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谬杀。返回家乡看见人景全非,满目疮痍,熟悉的人已不复在,那惆怅在心中晕开,鼻尖一酸都是每一个深刻的感受与回忆接轨。
前方的路是自己的选择,罪恶虽会被淡忘,但心不会背叛自己,那种抱歉与不安的感觉不时在梦里压迫自己。人生不是不容错误,但有些错误是我们弥补不了的。洞也是有分大小的,小坑洞只需要工人几天的修补。陨石坑需要的是时间风化,这些修复都还是会带来后遗症。罪恶在人的心中像是一片乌云飘来影响你的思绪,当雨落在土壤中的种子上,这影响是随着你一同成长。乌云中会散去,彩虹就像救赎给你阳光、色彩映在前方的路上,只要你肯行动付出,跨出那一步,身后的路并不会崩塌,他们会为你立一面面警示牌。
主角离开阿富汗三十年后仍会想回祖国探望曾经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阿富汗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失联很久的家人。思念是一种催化剂,引导想家的人们踏上回程。主角从小就是个依靠爸爸的孩子,一心想到达爸爸心中模样的孩子,但他与他爸爸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总是想得到爸爸的认同。血缘关系就像链子把家人串了起来,即使远在天边,那种牵绊仍会影响着一个人思念与关心。自出身陪在身边教导着我一切事务的家人就是我最深的依靠。日子一天天过去,当他交会了你独立处理与面对挑战,他松手离开你时,那身边的依靠消失,内心的惶恐与思念像一头不受控制的猛兽拖着疲累的身躯像空气吼着,用尽力的吼出痛楚。血浓于水,家人的陪伴是这世界另一件美好的事。
这本书很细腻的写出主角的情绪与感受,他藉着主角带领我们看人性,他不躲避的写出希望与破碎的事实。这个世界本不是照着我们的心意转动,有太多现实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做出抉择。人性本有善恶,信仰会使一个人的善与恶更加明显,规矩是规范这些不懂控制善恶而变得贪婪的人类,但这些人却是控制这些规矩的人时,战火摧毁了家园,人民的性格受影响,民族的习性让他们陷入不断回想灾难的一群人民。情势需要被扭转,还给他们一个安宁的国与家、还给他们希望的权利、还给他们生存的权利。
本文由作者笔名:古诗词鉴赏于 2024-07-17 10:28: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enshanshuhai.com/duhougan/8604.html
相关文章
- 1. 学校学万事
- 2. 烽火下的人性抗争与和平幼苗
- 3. 心之诗
- 4. 真相所带来的震撼
- 5. 晨读十分钟:成长故事集
- 6. 如何在人生逆境中"逆进"
- 7. 从日本三代家庭的困境,看家庭教育的重要
- 8. 帝国边陲的美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