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心读书心得

  •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 读后感
  • 2024-06-11 09:13:16

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身为美国新罕布夏州第一位死囚的薛•布尔能要求行刑后将心脏捐给受害者正等待心脏移植的妹妹。身为判薛死刑的陪审团一员,迈可从未想过会再次与薛产生交集,受邀担任他的咨询师,希望打消他捐赠的想法。期望推翻死刑的律师玛姬向薛表明自己能帮忙,却理解自己和一心求死的薛要得是不同结果。夹杂于悲痛与冀望的挣扎之间,琼只希望仅存的小女儿能活下去。随着行刑的日子到来,迈可在和薛一日日的接触下,得知那起事件的真相。

我的观点

2换心读书心得

阖上这本书后,多种情感交杂着难以言喻的思绪,朝我胸口重重袭来,造成的震撼久久难以平复。隐藏在假象下的事实、被表面遮蔽住的真相、种种探讨人性的情节、句句富有力量的话语,一再地使我陷入深思。

因为社会身分地位的不同,尽管薛早已说出事件的真相,碍于普遍的刻板印象,也没有人选择相信他。这不禁使我自省,有多少时候,我能真正放下心中已定的成见,真诚公平地看待每一个人?对于薛最终的选择,为了他人着想而愿意承担他人的罪状,甚而接受死亡的决定,令我感动,不舍之情更是油然而生,彷彿心上扎了一根刺,痛彻心扉,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多么渺小。

死刑,一直是多年来人们争论的议题。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且独一无二的,但当人为因素使一个生命消逝时,便会以名为正义的方式进行判决。没有人明白,死刑的存在究竟需不需要。对被害者家属而言,被剥夺的是他们原能拥有的幸福,伴随而来的,是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对造成一切的元凶,他们如何能轻易原谅?就被告者来说,也许这一切并非出自其意,或许是被情势所逼,也或许一切源自其内心的恶,使他做出不好的判断,结束他人的生命。假使其有悔改之心,或是被冤枉的,被判死刑终结性命后,伤痛欲绝的,却是那些留在世上关爱他的人。对于施行死刑的人,他们身上背负着社会所认为的公平正义,不惜使自己的手染上血腥,在多重的压力下,进行变调的杀人。没有人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尤其是当此攸关着性命时,更不能轻易下判断。

然而,我思考的是,对于这一切,手中握有权力能决定被告生死的,是法官,是陪审团,可是他们如何依手中掌握的资料,来判断出事情的真相?促使他们决定的,不仅是自身的想法,更有来自多方的舆论压力,而他们最终的判决,真的是最公平的吗?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误解而被处死?这也不禁使我冒出一个想法:彷彿真正无恶不作的人,其下场都比心中存有善念、被误解而失去生命的人还好。

以人的性命去换取另一人的性命,这看似公平的方式,实情又是如何?一件事情没有任何的绝对,许多时候,我们自认理解真相,却不知自己才是离真相最远的人,在不明事理的状况下,做出了自以为是的抉择,在当下,或许强烈认为自己是对的,然而,我们无法成为任何人,无法确切感受他人的情感及痛楚,可是,我们却常常在未理解他人的内心时,就下了自己独断的见解,而那只不过是我们所看见的表面假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拒绝所有可能的选项,只愿相信自己所期望的,反而成了蒙蔽自己看清真相的云雾。